首页
> 统计数据 > 统计信息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实现济宁跨越追赶
信息发布时间:2012-11-9 信息来源:济宁统计信息网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我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全市经济调整转型和跨越追赶的重要支撑和带动力量。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全市经济整体规模实力和档次水平。党的十七大以来,济宁县域经济虽然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差距和问题。认真分析济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研究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是加快济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现就当前济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一些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如下。

一、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现有县域单位10个(7县3市,不包括市辖区),面积9780.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1.5%;人口733.5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6.6%。2011年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20.93亿元,占全市的83.6%;比2007年增长63.6%,年均增长13.1%,比全市年均增速快0.7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23.97亿元,占全市的59.9%,占比较2007年下降0.7个百分点;四年年均增长19.2%,比全市年均增速低0.3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86.57亿元,占全市的70.9%,四年年均增长19.2个百分点,比全市年均增速低3.8个百分点。县域经济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强县(市)发展势头强劲、中间县加速崛起、欠发达县孕育发展新突破的态势日益显现。邹城、兖州、曲阜进入全省30强乡镇行列,其中邹城、兖州进入全国百强县。2011年10个县市有7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市,1个县市增幅与全市持平,其中兖州市增幅达到19.0%。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幅22.8%,其中金乡县增幅达到57.1%。嘉祥、梁山、汶上三个省级欠发达县,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1.0%、11.4%和11.6%,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2.0%、45.4%和32.6%。经济增长进一步加快。

(二)结构调整彰显成效。近年来,各县市都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振兴县域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力促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农业方面着力提质增效,推进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新型农业建设,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化经营加速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工业方面传统工业得到改造提升,工业结构已由采掘业向制造业转变。服务业方面积极扩大产业规模,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努力打造新型现代服务业。2007年全市县域经济三次产业比例为12.9:54.8:32.3,2011年调整为13.3:51.8:34.9,一产逐步下降,二、三产业稳步提升。2007年以来,全市县域经济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5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投资166.38亿元,占总投资的4.1%;第二产业投资2325.23亿元,占总投资的57.3%;第三产业投资1566.39亿元,占总投资的38.6%。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三)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近年来,各县市都树立 “工业兴县”的战略目标,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的同时,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带动地方整体经济快速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崛起,传统工业得到改造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较快发展,产业结构已由农业为主导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导。2007年,县域规模(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2078家,2010年达到3121家,平均每个县增加100家;2011年由于统计口径变化,县域规模(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980家,完成增加值828.77亿元,占全市的66.0%。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3.2%。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8.5%,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4个百分点。许多县市都培植出一批规模实力强、支撑带动作用大的立县立乡型企业。

(四)民营经济和对外经贸进一步活跃。各县市普遍形成启动内力、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共识,以民营化为取向的县域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2011年全市县域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558.34亿元、占县域GDP的64.4%;上缴税金149.07亿元,占县域两税收入的70.8%,民营经济总户数达到29.36万户,占全市的82.7%。各县市坚持把招商引资与调整产业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起来,集中引进资金建设项目、积蓄发展后劲。2011年县域实际利用外资3.2亿美元,占全市的43.6%;外贸进出口总额32.12亿美元,占全市的55.9%,县域经济外向度达到8.6%,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

(五) 农业经济保障能力增强。县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整体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2011年,全市农业增加值为351.14亿元,而县域实现农业增加值322.63亿元,占全市农业增加值91.9%。县域粮食产量432.73万吨,占全市的88.8%;油料产量21.55万吨,占99.5%;水果产量24.92万吨,占全市88.9%;肉类产量75.6万吨,占95.1%;棉花产量12.73万吨,占全市99.8%。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繁荣了农村经济,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全市工业的发展,也有效地满足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六)板块经济各具特色。各县市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变资源优势为特色优势、产业优势。兖州制造业、曲阜旅游业、邹城煤化工产业、微山渔湖产品加工业、梁山挂车制造业、泗水建材和林果业、金乡大蒜、鱼台杂粮、嘉祥石雕等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及产品,都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及占有率。

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市县域经济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增长速度,还是发展质量、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差距和不足。

(一)县(市)经济实力整体薄弱。2011年,在全国百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山东省有26个县市入围,其中济宁仅有邹城市(25位)和兖州市(52位)。

在潍坊、济宁、临沂三市的27个县域城市比较中,济宁市的强县少弱县多。经济总量前五名的济宁有邹城(1位)和兖州(2位),经济总量后五名的济宁有3个,分别是金乡县(24位)、鱼台县(26位)和泗水县(27位)。2011年我市县域经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过20亿元的有邹城市(35.67亿元)和兖州市(24.53亿元),而潍坊有寿光市、诸城市、高密市和青州市;财政收入不足10亿元的济宁市有6个县,分别是嘉祥县、汶上县、金乡县、鱼台县、梁山县和泗水县。财政收入排名后五名的济宁有4个县。

2011年济宁、潍坊、临沂27县市GDP及财政收入位次情况

县市

GDP

地方财政收入

总量
(亿元)

位次

增幅(%)

位次

总量
(亿元)

位次

增幅(%)

位次

潍坊青州市

299.81

5

12.5

5

21.76

6

20.1

23

潍坊诸城市

380.74

4

11.3

18

40.06

2

29.1

9

潍坊寿光市

412.34

3

12.0

12

41.60

1

28.8

10

潍坊安丘市

145.53

21

11.1

22

7.78

12

28.7

11

潍坊高密市

292.78

6

11.7

14

23.09

5

25.4

15

潍坊昌邑市

202.31

11

11.2

21

15.81

8

27.3

12

潍坊临朐县

121.04

25

11.3

18

5.57

19

30.6

8

潍坊昌乐县

142.03

22

11.6

15

12.87

9

22.0

17

济宁微山县

275.95

7

10.8

24

16.95

7

21.0

21

济宁鱼台县

107.04

26

10.1

26

5.10

24

21.1

20

济宁金乡县

121.21

24

12

12

5.12

23

57.1

1

济宁嘉祥县

179.23

15

11

23

7.68

13

22.0

18

济宁汶上县

175.15

18

11.6

15

7.10

14

32.6

7

济宁泗水县

106.96

27

11.3

18

4.00

27

47.5

2

济宁梁山县

175.23

17

11.4

17

5.06

25

45.4

3

济宁曲阜市

265.76

8

10.3

25

12.78

10

18.6

24

济宁兖州市

455.56

2

13

3

24.53

4

21.6

19

济宁邹城市

558.84

1

9.5

27

35.67

3

16.2

26

临沂沂南县

150.70

19

13.5

2

5.75

17

36.7

4

临沂郯城县

194.13

12

12.1

10

5.39

21

6.1

27

临沂沂水县

245.68

9

13.7

1

10.61

11

24.8

16

临沂苍山县

217.58

10

12.1

10

6.02

16

35.0

5

临沂费县

178.80

16

12.3

8

6.28

15

26.0

14

临沂平邑县

187.96

13

12.3

8

5.33

22

18.2

25

临沂莒南县

184.88

14

12.4

6

5.71

18

32.7

6

临沂蒙阴县

132.13

23

12.9

4

4.17

26

26.1

13

临沂临沭县

149.73

20

12.4

6

5.46

20

20.4

22

在全省91个县域经济县市中,济宁市县均GDP242.1亿元,比全省县市平均数少33.1亿元。经济总量前30位中只有邹城市、兖州市、微山县和曲阜市;经济总量后10位中,我市有3个县,分别是金乡县、鱼台县和泗水县;嘉祥县、梁山县、汶上县处于经济总量30弱边缘。

2011年济宁10县市GDP及财政在全省91县区经济位次情况

县区

GDP

地方财政收入

总量
(亿元)

全省位次

增幅(%)

全省位次

总量
(亿元)

全省位次

增幅(%)

全省位次

微山县

275.95

28

10.8

82

16.95

27

21.0

71

鱼台县

107.04

85

10.1

87

5.10

72

21.1

70

金乡县

121.21

81

12.0

55

5.12

71

57.1

1

嘉祥县

179.23

54

11.0

77

7.68

48

22.0

67

汶上县

175.15

62

11.6

61

7.10

51

32.6

21

泗水县

106.96

86

11.3

69

4.00

85

47.5

3

梁山县

175.23

61

11.4

68

5.06

73

45.4

5

曲阜市

265.76

29

10.3

86

12.78

34

18.6

78

兖州市

455.56

18

13.0

25

24.53

18

21.6

69

邹城市

558.84

12

9.5

88

35.67

10

16.2

81

强县不强、弱县更弱。2011年我市经济总量最大的邹城市GDP558.8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5.67亿元,比第1位的荣成市分别少205.23亿元、11.9亿元,比滕州市少169.29亿元、4.48亿元。6个经济薄弱县中有3个县GDP、地方财政收入、投资、消费等多项指标排在全省后30位。

(二)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011年,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13.3:51.8:34.9,与全市12.1:53.0:34.9的结构相比,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二产业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第三产业持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2011年我市县域一产比全省平均高1.5个百分点,二产比全省平均低3.4个百分点,三产比全省平均高1.9个百分点。我市多数县市是典型的资源主导型产业,产业结构单一,新型产业不够多,实力不够强;产业链条短,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并且不同县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特色和优势不够突出。县域大型骨干企业少,中小企业多,传统工业比重大,主导产业拉动作用不够突出,协作配套水平低,产品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影响了整体县域经济实力的提升。

(三)工业基础依然薄弱。2011年,全市县域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61家,平均每个县96家,但有2个县不到50家,并且企业个头小、经济效益差、带动能力弱。我市县域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041.21万元,而全省规模工业平均达到6028万元,企业规模相当于全省平均的一半;6个经济薄弱县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只有3041.22亿元,利税仅93.3亿元,仅占全市的18.1%。与潍坊、临沂的县域城市比较,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前5名的济宁只有邹城市,最后5名都是济宁的。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前5名的济宁有邹城和微山县,后5名的济宁占了3个,分别是金乡县、泗水县和鱼台县。

 (四)发展不平衡、差异大问题突出。十七大以来,县域经济各县市之间发展不平衡性问题日益明显。2007年,我市经济总量最大的邹城市与最小的泗水县相差281.98亿元,2011年差距扩大到451.87亿元,经济总量最大的县是最低的5.2倍。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最多的邹城与最少的梁山县相差17.47亿元,2011年,差距扩大到31.67亿元,财政收入最多县是最低县的8.9倍。

(五)人才和技术短缺。人才问题一直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高层次的技术、管理人才严重不足,熟练技术工人短缺,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上档次,上水平,这在民营及中小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县域缺乏工作条件和待遇方面的吸引力,人才匮乏、科技力量薄弱,创新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资源闲置与竞争力不足并存,一是县域经济中诸种资源要素未能合理组合成新的市场主体;二是县域经济诸种资源要素中缺少高等资源要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生产要素,尤其是信息、技术、专利、品牌等是市场竞争成败的决定因素,制约了县域经济有竞争力市场主体的发育、成长。

三、制约我市县域发展的瓶颈因素分析

(一)经济结构不尽合理。我市属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从煤炭资源衍生的相关资源在国民经济总值中也占有重要份额。煤炭等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开发有一定实效性。目前国内的众多资源依赖性城市都在探索产业的转型。济宁市应在发展本地特有煤炭等资源及相关循环经济产业的同时,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重点发展济宁市现有的煤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制造、能源工业等四大千亿级产业之外,大力支持发展轻化工、服务产业、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同时充分利用微山湖资源,发展高效农业和旅游业,积极引导支持本地的资本和人才发展本地人主导的私营、民营企业,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合理化。

(二)市场体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政策落实不到位。县域经济发展,一靠激活内力、二靠借助外力,两者结合才能提升生产力。近年来,各县市虽然在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领域不宽、运作不规范、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还不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孬一个样,发展缺乏压力和活力。比如,在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方面,有不少县市不认真兑现奖惩措施,没有把方方面面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引进项目少,投入严重不足。

(三)基础设施差、人才匮乏、发展环境不优。县域落后的交通、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发展步伐。因居住环境差、待遇低,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兴业发展,现有人才外流却相当严重。由于财政困难,债务包袱沉重,再加上上级部门强化管理职能尤其是商业银行贷款发放审批权限上收,致使一些县融资能力相对较弱,也缺乏集中有效的调控手段。

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对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推动全市经济加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遇到的一些阶段性困难和问题,需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理清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我市大部分县都属于“农业大县、工业弱县、服务业小县”,全市10个县域单位中第一产业比重超过20%的有4个,第三产业比重低于30%的有3个,但各县历史传统、地域特性、资源禀赋等普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都具备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各县市应在吃透县情、认清优势的基础上,理清发展思路,开展错位竞争,走主导产业突出、特色经济鲜明的发展路子。在发展特色经济上,要坚持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的路子,依据自然条件、资源和产业基础,选择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培育特色产业群,尽量把优势运用到位、把资源利用充分、把潜力挖掘深入。政府也应按照经济强县、中等发展水平县和经济欠发达县三个层次给与不同的指引和扶持,以便逐步缩小县域经济发展差距。

(二)加快工业化进程,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工业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体现着县域经济实力的差距,有工业的大发展才有县域经济的繁荣,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是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市多数县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主体产业工业增加值比重较低。因此各县市要从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发展资源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以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工业和优势产业,因地制宜,走有地区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

(三)实施民营主体战略,推进县域经济市场化进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和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把民营经济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开放引进、积极培植、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力争形成一批规模大、装备水平高、市场竞争能力强的民营经济群体,使其在县域经济中发挥骨干作用。要优化民间投资方向,促进民营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引导民营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建立完善多元化、多形式的融资渠道,扩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力度;改善市场环境,建立民营经济服务体系等,使民营经济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和提升,以带活县域经济。

(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工业的聚集,有利于工业商贸业的繁荣,有利于转移农村人口,有利于建设现代文明。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上,要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综合考虑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迁移、资源生态等方面因素,从战略层面编制县域城镇化发展规划,根据城镇发展目标和差异化原则分别对其进行功能分区定位,引导农村人口、资源向重点集镇、城市郊区有序集聚。要大力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城区为中心,以重点集镇为节点,辐射郊区和农村的交通、电力、供水、通信等设施网络。要完善政策引导,降低农民到小城镇建房居住和经营的门槛,引导农民建房向小城镇集中、各种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五)抓特色经济培育,促县域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实力来自于特色经济的发展实力。市场经济条件下,走特色经济之路,是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县域经济要有地域特色,在发展思路上,应因地制宜,一县一策,谋求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对于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县,要主动接受城市的辐射作用,发展为城市服务和提供产品供应的产业;发展为大型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引进县域以外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建立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发展企业集群。在有大型和特大型企业所在的县(市、区),要以紧密的产业技术关联为纽带,在县域内大力发展和延长大企业上游和下游产品的产业链,形成并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

 (六)实施人才开发战略,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要创新用人机制,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留住、培养和造就高技术和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整合利用好现有人才资源。要大胆放活政策、放活生产要素。一是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大胆引进管理型、技术型、营销型、外贸型优秀人才,落实各项优惠待遇,努力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干事业创业的良好环境。二是加快高素质企业营销队伍建设,努力为企业家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对于适应市场经济的优秀人才,要鼓励并吸引他们投身经济发展大潮,委以重任。三是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制度,整合现有资源,改进办学方式,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用人才聚集人才,吸引人才,激活潜在的人才队伍,为县域经济的腾飞出谋划策,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后劲。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济宁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全市经济调整转型、跨越追赶的有力抓手。全市应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着力解决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力争短期内有所突破,尽快形成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态势,努力开创全市县域经济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审稿:王敦广 撰稿:张乃智 郑瑜)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