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数据 > 统计信息
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
信息发布时间:2012-2-17 信息来源:济宁统计信息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济宁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将全市总体建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根据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规定,本文就小康社会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进行了整理,供领导参考。

一、小康社会内涵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

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

2003年初,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开始研究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2007年又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对指标体系做了重要修订。为了便于各地开展监测工作,2008年6月国家统计局正式印发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方案中的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23项指标组成。

(一) “经济发展”包括:人均GDP、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和失业率(城镇)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方面的发展情况。

(二) “社会和谐”包括: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和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

(三) “生活质量”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人均住房使用面积、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五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居民生活的发展变化情况。

(四) “民主法制”包括: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和社会安全指数两项监测指标。      

(五) “文化教育”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文化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

(六) “资源环境”包括:单位GDP能耗、耕地面积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三项监测指标,主要反映资源利用状况和环境保护成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是一种综合指数,是各监测指标实际值除以标准值,然后再经加权综合而得的。实现程度60为总体小康,100为全面小康,也就是说,全国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是以60为起点,100为终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指 标 名 称

单 位

一、经济发展

 

1.人均GDP

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城镇人口比重

%

5.失业率(城镇)

%

二、社会和谐

 

6.基尼系数

7.城乡居民收入比

以农为1

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

%

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

%

三、生活质量

 

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恩格尔系数

%

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平方米

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5.平均预期寿命

四、民主法制

 

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

%

17.社会安全指数

%

五、文化教育

 

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

%

20.平均受教育年限

六、资源环境

 

21.单位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22.常用耕地面积指数

%

23.环境质量指数

%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点要求

中共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五点要求:

(一)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三)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四)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五)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四、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

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有三大区别。

(一)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2000年底,我国人均 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而到2020年,我国人均 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小康水平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总体小康只能说是刚刚跨过小康的门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二)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了注重物质生活提高外,还特别注意人们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权利,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单就消费而言,人们可以衣食无忧,把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到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上来。

(三)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目前,即使是低水平的小康,全国也还没有全面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惠及十几亿人口,所有现在没有达到小康水平的,都要努力争取尽快达到。

审稿:朱传丁       撰稿:张庆旭

 

2012年2月16日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