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第1期
2011年,济宁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全市实施农民增收致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危房改造、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等农村“六大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克服了灾害性天气影响,全市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一、全年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持续稳定增长。全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5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2%。其中:种植业218.0亿元,增长3.0%;林业4.9亿元,增长1.1%;牧业97.4亿元,增长3.2%;渔业21.8亿元,增长3.6%;农林牧渔服务业9.0亿元,增长6.2%。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62.1:1.4:27.7:6.2:2.6。
(二)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11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工作,粮食总产达到487.2万吨,比上年增长4.8%,单产473公斤/亩,增长1.1%,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1)全年粮食获得丰收,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30.04万亩,平均单产473公斤,总产量为487.2万吨。与上年比,播种面积增加36.63万亩,增长3.7%,单产增加5公斤,增长1.1%,总产量增加22.4万吨,增长4.8%,就全年粮食总产来讲,呈夏增、秋增、全年增的态势,自2004年以来连续八年增产。其中,全市夏粮种植面积529.22万亩,单产446公斤,同比增加8公斤,总产量236.2万吨,同比增加3.7万吨,增长1.6%。夏粮增产为全年粮食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秋粮种植面积500.8万亩,较上年增加37.7万亩,增长8.1%;总产量251.0万吨,较上年增加18.68万吨,增长8.0%。
(2)主要经济作物有增有减。全市花生播种面积69.8万亩,比上年减少3.4万亩,减4.7%,单产309公斤/亩, 比上年减少3公斤/亩,总产量21.56万吨,减5.6%。棉花播种面积146.4万亩,比上年减少9万亩,亩产皮棉87公斤,亩减7公斤,总产量12.7万吨,减少7.3%。
(三)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
1、林业生产: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以构建城乡大生态体系、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为目标,全市林业生产保持良好势头。新增造林面积18.69万亩,四旁植树1553.5万株,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8.3%,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水果产量28.0万吨,减少1.1%。
2、畜牧业生产: 生猪价格涨幅较大,养殖效益达历史最好水平。继2010年4月份生猪价格从谷底开始回升以来,市场行情一路攀升,2011年生猪价格已达历史高位。据调查,6月份生猪市场价格每公斤16.6元,环比增12%,同比增74.6%,仔猪每公斤20.9元,环比增20.5%,同比80.3%,猪肉每公斤26.1元,环比增11.6%,同比54.3%。在玉米价格也有较大涨幅的情况下,猪粮比达到7:1。到第二季度末已经完成从增加能繁殖母猪饲养量,到提高仔猪供应量,再到增加生猪出栏量的完整周期,使得全市生猪出栏量大幅度增长。据统计,全市生猪年末存栏321.3万头,同比增长6.0%,累计出栏肉猪615.1万头,同比增长7.2%,累计生产猪肉43.9万吨,同比增长2.7%。 家禽价格和养殖效益稳定增长。由于家禽和禽蛋价格先于生猪于2010年3月份快速上涨,养殖效益也持续上升,2011年价格虽然环比略有波动,但与2010年同期相比,增幅基本在10%以上,确保了全市家禽生产稳定增长。
2011年,全市肉类产量79.5万吨,同比增长3.6%。禽蛋产量58.2万吨,同比增长3.5%。奶产量13.9万吨,与上年持平。
3、渔业生产: 受宏观通胀因素以及春季天气干旱水产捕捞下降的影响,我市水产品价格继续稳中有升,涨幅较往年有所加大,特色水产品价格更是大幅度跃升,水产养殖户生产热情高涨,全市渔业生产持续向好发展。据统计,水产养殖面积81.9万亩,增长17.2%。水产品产量37.2万吨,增长7.5%。
(四)农民收入和生活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据农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71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62元,增长16.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出1.7个百分点。主要特点是:
1、工资性收入增速加快。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223元,同比增加966元,增长29.6%。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除了依赖外出从业收入的增长,本乡地域内打工收入增长越趋明显。在工资性收入中,农民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为1819元,同比增加356元,增长24.4%。而在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的收入为2035元,同比增加614元,增长43.2%,比2010年的增速提升25个百分点,高于外出从业收入增速18.8个百分点。
2、家庭经营收入增速平稳。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为3758元,同比增加119元,增3.3%。其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为43.1%,与上年同期48.8%的贡献率低5.7个百分点。
3、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呈现双增态势。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368元,同比增长23.0%。危房改造补助、农民领取最低生活保障费等政策性保障逐渐增多。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363元,同比增长17.6%。
在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消费4721元, 比去年同期增加505元,同比增长12.0%。
(五) 全市农村“六大工程”建设实现良好开局。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尽快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11年起,在全市实施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要内容的“六大重点工程”,力争通过3年努力,大幅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2011年是起步年,各级各部门对农村“六大重点工程”的任务目标、建设重点和实施措施进一步细化、实化和深化,把实施六大重点工程作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总抓手和突破口,坚持“大投入、大力度、大建设、大提升”,统筹谋划、精心实施、强力推进,农村“六大工程”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二、2011年全市农村经济运行特点
(一)小麦种植面积持续增加。由于比较效益和最低保护收购价的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全市小麦面积持续增加。近几年来国家连续不断地提高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2011年又有所提升,其中小麦三个品种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每公斤分别提高到1.9元、1.86元、1.86元,平均提升5%-8%。市场价格上升更快,由于病虫害发生很少,小麦品质普遍较好,小麦实际收购价格基本超过每公斤2元,高的地方达到每公斤2.1元。粮食价格提升和政府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资金及时到位,使农民在种粮成本增加的情况下,仍能获取较高的收益。据调查,不计算补贴,每亩小麦现金成本为328.76元,比上年同期上升8.6%,但每亩纯收益仍达到483.04元,比上年增加44.05元,增长10%。
(二)农业生产技术持续进步,抗灾措施得力有效,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干旱和低温灾害天气的影响。据统计,2011年全市小麦和玉米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精量、半精量播种面积达到90%以上。2011年夏粮生产,面对建国以来罕见的秋冬春连旱和低温冻害天气,全市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利用我市水利基础设施较为发达的优势,切实加强抗旱保苗,全市共落实抗旱资金3.33亿元,累计抗旱3738万亩次。针对干旱和低温导致的群体不足和弱苗,各地加强春季高效田间管理,适当增施返青肥,重点施好拔节孕穗肥,适量补施恢复肥,通过加强肥水管理、病虫防治、春季化锄、防灾减灾等各项措施,有效促进了小麦春季苗情转化。由于各地高度重视、措施得力,有效克服了旱情影响,加之小麦生产中后期在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气候有利,使全市小麦亩产再创历史新高,夏粮旱年再夺丰收。2011年是各项农业生产管理措施落实情况最好的一年。
(三)畜产品价格涨幅较大,养殖效益稳定增长。去年生猪价格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国内宏观通胀形势影响;二是受成本上升的拉动。一方面国内粮食价格持续上扬带动了饲料价格持续上涨,另一方面国际玉米和大豆价格上涨推升所至。在规模化养殖趋势越发明显的情况下,豆粕已成为生猪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已经从大豆出口国转变为80%大豆依赖进口,国际大豆价格从上年6月至今年6月,上涨了37.8%。
(四)现代高效农业继续快速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已成为我市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政府强有力的扶持政策和农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推动加拉动共同作用促使我市高效设施农业迅猛发展。全市蔬菜和瓜类的日光温室达到11095个、塑料大鹏24843个、中小拱棚达44374个;另有花卉、苗木、林果的日光温室56个、智能温室9个;设施农业食用菌面积1.26万亩。设施农业种植面积13万亩。
(五)粮油价格稳中趋涨,蔬菜价格波动较大。2011年全市粮油价格表现为稳中趋涨,涨为主基调,蔬菜价格波动较大。
1、粮油价格环比稳定,同比增速较快。据农产品价格监测点调查,主要粮食品种中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原粮市场价格月度之间变动稳定,每50公斤平均价格分别在135-145元、100-104元、102-110元、255-270元之间变动,环比增长幅度在3%至5%之间,最大增幅度达到10%以上。成品粮小麦面和玉米面价格基本稳定同比增幅不大,大米逐月小幅增长,同比增幅均在一成以上,其中最高增幅达25.6%。主要油料品种中,花生市场价格逐月增长,6月份平均价格达到每50公斤607元,比1月份增加76元,增长14.4%;油菜籽市场价格月度之间稳中略增,每50公斤平均价格在210-224元,环比增幅稳定在0-1.7%之间。成品菜油和豆油月度之间除1月份环比分别增长5.2%和6.7%外,2-6月份基本稳定,同比均有较大增幅,其中豆油增幅均在两成以上。
2、蔬菜价格波动较大。据农产品价格监测点调查,7种主要常规蔬菜青菜、白菜、西红柿、黄瓜、菜椒、茄子和土豆市场零售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青菜、白菜在4月份价格触底后于5月、6月连续上涨,达到上半年最高价格;与去年同期价格相比,除2月和6月有所上涨外,其它月份基本低于去年水平,最高降幅超过50%。
三、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一)当前农村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根据我们调查了解和农民反映的情况看,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农资价格上涨较多,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影响农民增收。受粮价上涨影响,2011年全市玉米种子价格普遍较去年同期上涨15%左右,涨幅比上年又增加5个百分点,化肥等其他主要农资价格也有较大幅度上扬。调查资料显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同比达到111.1,其中6月份达到115,化肥价格同比指数107.8,其中6月份达到114。
农资价格全面上涨很大程度上抵消农产品涨价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政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所做努力被削弱。据调查,小麦每亩成本达到328.76元,比上年同期上升8.6%,按全市平均亩产水平和6月底同期粮食收购价格计算,亩产值803.6元,如果成本不变,纯收益可得474.4元,农民可比上年增收96.8元,增长21.4%,但由于成本提高,农民实际亩纯收益只有403.8元,比上年增加25.4元,增长6.7%,成本上升抵消了农民三分之二的收入增长。
2、土地流转费用攀升,高效农业发展遇瓶颈。由于粮食价格上涨,政府补贴增加,种粮效益稳步提升,农民越来越不愿意将自家耕地流转出去。而与之相对应的是,现代农业发展较快,对耕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致使农村土地流转价格也随之逐步提高。据调查,目前1亩耕地种麦玉两季,纯收益约1000元左右,如加上各种补贴,可达到1200元左右。虽然近两年土地流转价格逐年攀升, 2009年达到500元,2010年600-800元,2011年上涨到800-1000元。目前农民对过去已流转的土地价格过低反映很大,纷纷要求增加费用或收回土地,因土地流转问题而引发的纠纷渐多。高效农业用地大部分来自于流转土地,土地流转问题对高效农业进一步发展构成制约。
3、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显隐忧苗头。2011年4-5月份及年底出现的蔬菜价格剧烈波动暴露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隐忧苗头。一是种植品种高度集中,容易导致市场价格波动。据调查,我市设施农业企业和农户平均每户生产品种为2.4个,而涉及黄瓜、西红柿、大白菜、茄子、土豆等常规品种的就占60%以上。品种单一导致风险集聚,遇集中上市更易导致价格剧烈波动。二是农资价格普涨,种植成本提高。蔬菜价格一时难以摆脱大小年震荡困局,但农资价格则一路高歌猛进。成本和产品价格二者逆向波动,导致部分农民种植收益下降,风险上升,直接影响了农民进一步发展设施种植的积极性。三是合作社水平参差不齐,农产品销售困难。很多合作社为生产类合作组织,更多地注重生产环节,销售环节还很薄弱,部分合作社还是以经纪人为主在实际运作,农产品紧俏时他们一哄而上,滞销时不闻不问,没有合同制约,没有利益共享、损失共担机制。四是市场信息缺失,农户种植和销售普遍跟风。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农民市场信息缺失,无法预测未来,不知道自己的产品上市时究竟能否卖个好价钱,只能跟风种,别人种什么自己种什么,导致风险较大。五是基础设施不配套,反季节效果日趋减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电不通,也是农民在设施种植中面临的困难之一,尤其在2011年上半年干旱少雨的情况下,水源问题成为部分种植户面临的除市场因素外最严重的困难之一。另外,蔬菜冷链系统建设不足,蔬菜缺乏保鲜条件,反季节效果未充分显现,是导致到期集中上市,菜价下跌的重要原因。
(二)对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多渠道加大对农业生产投入力度,采用贴息、配套、补助、奖励等多种经济杠杆形式,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直接开发农业。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强农业减灾抗灾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农产品数量稳定增长。
2、不断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继续实施龙头带动和村企互动战略,推行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切实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努力搞好农业招商引资,扩大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和全免农业税政策,继续完善和强化“三补贴”等强农财税政策,建立健全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和开展农资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化解乡村债务,配合搞好农村各项综合配套改革。
4、未来蔬菜发展应走总量保障、高质高价之路。既要建好“菜园子”,让农民增收;又要保卫“菜篮子”,让市民吃上平价菜。首先从增加蔬菜产量、减少流通环节费用等方面入手,保障蔬菜供应,保证市民能吃上平价菜;其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名牌”蔬菜,走高质高价之路,增加农民收入
5、关注生猪养殖风险。目前,生猪养殖盈利水平已处于历史高点,在高利润的刺激下,养殖户补栏积极性明显提高,个别地方仔猪和母猪甚至出现抢购现象。据调查:一头重15公斤的仔猪,7、8月平均售价660多元,年底已上涨到 800元左右,比上年同期高出近一倍;一头50公斤的母猪,现平均售价已高达2800元,比上年同期高出1000元左右。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引导和服务力度,使养殖户准确掌握生猪市场供求变化信息和价格信息,合理安排养殖计划,适度扩大或缩小养殖规模,避免盲目跟风,规避市场风险。
审稿:朱传丁 张庆旭 撰稿:乔惠
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