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济正进入经济增速下滑、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还未形成等具有诸多挑战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新阶段,加上世界经济正面临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日趋复杂,济宁经济要在新常态经济发展阶段取得跨越发展,在复杂局势中探寻积极因素和发展亮点,尽快挖掘全市走出“三期”叠加的现实路径成为首重之事。济宁市委决议要在西部共同崛起中实现率先突破,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以落实好省委关于建设鲁西经济隆起带的战略决策,以加快经济转型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借力实现济宁经济跨越发展。在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位,在我国行政区划中从规模和数量上都是一个比较适中稳定的地域单元,与省域经济、市域经济相比, 县域经济具有较大的均质性, 经济结构相对简单, 经济政策具有较强的可控性,更加适合作为微观经济单元来研究全市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转型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环,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是互反哺关系,从而透析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乃至对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有着筑基固原的重要作用。
本文从全市和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着手,客观分析并梳理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关系,并结合鲁西六市主要地市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分析济宁市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并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
一、经济发展基本分析
(一)经济总量演变分析
2004年底,济宁市经济总量(GDP)千亿破冰,实现GDP 1045.52亿元,超过经济总量982.49亿元的临沂市,在全省各地市排名中上调1位,居第6位;至当前,济宁市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6位一直保持不变。从时间纵轴来看,2013年底,济宁市经济总量实现3501.54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了200倍有余,平均每年以近100亿元的年均增加量稳定增长。其中,改革开放前十年,由于基础薄弱,总量较小,经济增长活力还未全面释放,加上地市经济对国家采取的经济刺激政策需要一定时间的反应和适应期,经济总量增长缓慢,远远低于年均增量;2003年开始,经济总量增量高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均增量,当年,GDP增量过百亿;2008年,即二经普时期,经济总量增量达到历史峰值最高点,GDP增量为375.70亿元;2013年,GDP增量为312.17亿元,也是近年来实现的较高增量,为2014年经济总量的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从区域横向来看,2004年以来,济宁市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中没有变化;鲁西六市中,济宁市和临沂市经济总量分别稳居前两位,2006年至2008年,临沂市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8位,2009年,上调一位,至当前,一直居第7位没有变化;2008年,济宁市经济总量多出临沂市180.26亿元,2013年,多出临沂市164.73亿元,比2008年的两市差距略有收窄,为今后如何增强在鲁西六市中的经济总量竞争力提出了考验。
(二)经济增长演变分析
自1978年至2013年,济宁市GDP总量年均增长13.3%,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从近十年来看,自2008年以来,济宁市GDP总量增长率均低于13.3%的年均增速,2008年至2013年,济宁市GDP总量年均增长11.9%,增长速度放缓,但仍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其中,2008年至2013年GDP增长率均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表明济宁经济步入低档位稳定增长时期。鲁西六市中,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较快的有德州市(年均增长15.2%)和临沂市(年均增长13.6%)分居前两位,济宁市居第三位;近年来(2008年以来),年均增长最快的调整为菏泽市(年均增长13.9%),临沂市和聊城市并列第二(年均增长12.4%),济宁市经济增长仅比枣庄市(年均增长11.6%)略高。对比鲁西六市经济增长演变情况,济宁经济增长优势略显不足, 应积极调整并制定合适的长期有效具有前瞻性的经济新政策,不断提振经济增长,不断强化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为经济增速换挡稳固着陆铺路搭桥。
(三)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自1978年至2013年,济宁市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调整了45.8个(下调)、24.9个(上调)、20.9个(上调)百分点,全省三次产业分别调整了24.6个(下调)、2.8个(下调)、27.4个(上调)个百分点,全市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趋势显著。全省17地市中,1978年至2013年,济宁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位次演变总体呈“U”型。1978年、1979年,2011至2013年,这五年第三产业比重位次均在10位靠后的位置;1984年至1993年比重均位于前三位;1994年至2007年比重均在第5、6位徘徊。从全省各地市看,近年来济宁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略慢于兄弟市。鲁西六市中,临沂市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8年至2013年,该市服务业比重在全省17地市中均保持在第3位;枣庄市、德州市、聊城市和菏泽市服务业比重在全省17地市中分别居13至16位之间。
(四)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2013年,济宁市有7个县,3个县级市(包含原兖州市),共10个县域经济单位,在全省17地市中县域经济单位数高居首位;县域经济总量3037.71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85.3%,县域经济己经成为支撑全市经济的重要力量;县域经济总量均量为303.77亿元,比全省少43.33亿元,在全省居第9位。如何增强济宁市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做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全市县域经济总量均量,是推动全市经济加速发展,筑牢鲁西经济排头兵的重要路径。鲁西六市中,济宁市县域经济规模较靠前,经济总量居第2位,县域经济占GDP比重居第3位,低于德州市(89.1%)和菏泽市(86.6%),枣庄市、临沂市、枣庄市分别是51.2%、63.2%、82.4%。2013年,济宁市县域经济三产结构为12.6:50.8:36.6,其中,第三产业占比在全省17地市中居第7位,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鲁西六市中,临沂市、枣庄市县域经济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为42.5%、38.7%,分居前两位,其中,临沂市在全省17地市中居第1位。可见,济宁市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但产业结构调整亟需加快。
2014年,济宁市采用新区划,兖州市转区后,共9个县域经济单位。初步测算,新区划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GDP比重为69.7%,总量均量为275.86亿元,第三产业占比为37.2%,三产比重在全省居第6位。济宁市未来的县域经济发展任重道远,总量做大,质量做优,均量提高,产业转型等各方面正面临巨大挑战。
表1 2013年县域经济总量均量情况(新区划)
地市 |
县域经济单位(个) |
县域经济总量(GDP总量、亿元) |
经济总量均量(亿元) |
山东省 |
89 |
31239.30 |
347.10 |
济南市 |
4 |
1321.62 |
330.41 |
青岛市 |
4 |
3099.91 |
774.98 |
淄博市 |
3 |
862.36 |
287.45 |
枣庄市 |
1 |
902.64 |
902.64 |
东营市 |
3 |
1253.61 |
417.87 |
烟台市 |
8 |
3531.71 |
441.46 |
潍坊市 |
8 |
3368.12 |
421.01 |
济宁市 |
9 |
2482.78 |
275.86 |
泰安市 |
4 |
2067.16 |
516.79 |
威海市 |
3 |
1894.33 |
631.44 |
日照市 |
2 |
452.54 |
226.27 |
莱芜市 |
0 |
-- |
-- |
临沂市 |
9 |
2065.50 |
229.50 |
德州市 |
10 |
2094.84 |
209.48 |
聊城市 |
7 |
1973.79 |
281.97 |
滨州市 |
6 |
1712.86 |
285.48 |
菏泽市 |
8 |
1600.60 |
200.08 |
二、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一)经济总量和三产结构变动的一般关系
经过数位经济学家无数次的研究证明, 经济总量的增长与三次产业结构关系密切。克拉克首先揭示了经济发展中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转移规律;库茨涅兹搜集和整理了20多个国家的统计数据,得出了与劳动力变化大体相一致的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之间的相对比重的变化规律。一般来说, 经济发展是总量与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经济增长的结构因素都是通过产业部门之间产品的交换、流通、分配才形成相互耦合关系的,并最终表现为产业部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都趋于下降;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在工业化过程中不断上升,在工业化完成之后趋于下降;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人数比重一直趋于上升,但在工业化初期变化较慢。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合理变化对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具有一定推动作用,总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结构的状态并依赖于结构的转换,通常总量增长越迅速结构变动率越高。
分析济宁市人均GDP和三次产业增加值演变趋势,基本符合经济总量和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2002年,济宁市人均GDP突破1千美元,是1978年的6.6倍,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二十多年来共下调了40.3个百分点,分别向二、三产业转移了20.5个、19.8个百分点;2008年,济宁市人均GDP突破3千美元,比2002年翻了近两番,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6年来分别下调了5.1个、3.5个百分点,向第二产业转移了8.6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3千美元往往会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分水岭,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往往存在较大变数。处理得当,通常会出现一个较长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人均GDP的更高突破;2011年,济宁市人均GDP跨入5千美元大关,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下降了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调了2.5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转移,经济发展基本特点和重点发生转移,这一阶段,向第三产业共转移了2.7个百分点;2013年实现人均GDP6897美元,是2011年的1.2倍,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持续下降,向第三产业共转移了2.1个百分点。
(二)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关系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基本特征是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不平衡性。2013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为8.7:50.1:41.2,全市为12.0:51.1: 36.9,县域经济为12.6:50.8:36.6,其中,全市10个县域单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均值(县域经济)高的有邹城市、兖州市、曲阜市和微山县,分别高了6.0个、4.6个、3.1个和1.7个百分点;金乡县、鱼台县、泗水县比均值分别低了17.0个、10.3个、12.3个百分点;新区划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13.7:49.1:37.2,二三产业增加值总比重比原区划略有下调。相比全省、全市来说,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三产业发展薄弱, 且县域之间产业结构差异显著。一般来说,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 落后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低级的产业结构。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它符合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关系,但同时也有县域经济发展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县域经济发达与否与三次产业结构层次高低并不严格匹配。县域经济本身具有层次性、不平衡性的特性,且县域经济资源也不尽相同,提升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层次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时,应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的制定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经济刺激政策;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具有整体和部分的一般辩证关系,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是做大做强县域经济的根本出路,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全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无疑具有催化和推动之力。
三、县域经济发展重点
综合分析全省各市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变情况可知,近年来,济宁市经济发展处于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尴尬境地,位次前移压力比较大,产业结构比较优势较靠后。济宁市县域经济相比全省各地市来说发展基础较好,新区划县域经济经济总量占有全市经济的近7成,已成为全市经济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全市经济发展所需重要资源的主要载体。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把脉县域经济发展,弥补县域经济发展短板,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将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总量加快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
一是提升均量。新区划调整后,2013年,全市县域经济总量均量与全省差距拉大,比全省少68.90亿元,在全省位次由第9位后移至12位,比区划调整前后移了3位;县域财政预算收入平均17.56亿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82亿元,比区划调整前少2.03亿元,在全省位次比区划调整前后移了3位,济宁市县域经济争先进位压力加大。鲁西六市中,济宁市县域经济总量均量居第3位,枣庄市仅有滕州市一个县域单位,经济总量为902.64,居第1位,聊城市281.97亿元,居第2位,临沂市229.50亿元,紧跟济宁市。近年来,全市县域经济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全省相比,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缺少大县强县。全市9家县域单位,仅邹城市生产总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市经济总量排名较靠前的微山县、曲阜市分别比全省均量低了7.61亿元、13.11亿元。
(二)打破不平衡性。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县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从全省89个县域单位主要经济指标排名来看,邹城市经济总量在全省仅居第10位,其他各县市区均20名靠后,最低位次为86位;邹城市财政预算收入在全省居第7位,其他各县市区均20名靠后,最低位次为81位。鲁西六市44个县域单位中,济宁市县域经济总量、财政预算收入均居前十位的仅有邹城市、微山县、曲阜市3个县域单位;排名较靠后的有泗水县、鱼台县经济总量分别居第43位、42位,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39位、33位。
(三)提升结构层次。长期来看,全市大多数县域单位农业在县域经济总量中仍占据优势,2013年,全市9个县域单位中第一产业占比在10%以上的有7家,其中,最低为微山县10.9%,仅有曲阜市和邹城市在10%以下,在农业中,现代农业发展较慢,竞争优势还未形成;第二产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初加工工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比较低。从实践来看,一是第一产业占比高,第二产业不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的局面仍客观存在。二是三次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有待提高。在多数县域单位中农业相关产业存在农产品初级加工较多,深加工较少,加工工业产业链不长,对出口依赖较大,内需拉动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掣肘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已成为全市县域经济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各县域单位虽已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但从全省来看,追赶速度仍然偏慢,全省县域经济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比重为10.1%,鲁西六市县域经济为10.6%,全市县域单位中大多数在平均水平以上。
四、加快转变县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点,助推全市经济实现赶超进位
由于受国内外大环境影响,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增长已由高速增长转为次高速增长。2008年至2013年,济宁市县域经济年均增幅为13.6%,2011年至2013年增幅均低于年均增幅,2013年,县域经济增长12.0%,2012年为11.7%,2011年为13.1%。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增长步入调整期,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加大当地政府支持力度,以富农催化产业转型升级。全市9个县域单位占地总面积占全市85%以上,2013年,县域单位总人口占全市76.8%,其中农村人口占近60%。从济宁市县域经济现状来看,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大多数农村居民的致富出路必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心。农村经济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依托自身生态和环境优势,农民对发家致富之路有了更广泛的认识,农业发展载体也更加丰富和灵活,农村经济发展应延续并扩大这种发展态势,当地政府应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充分运用好农村专业合作社,向致富农民积极提供金融支持,培植具有发展前途和可持续发展的特色种植基地、养殖基地,促使农村经济向生态农业和产业化方向转变。通过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和受教育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外出打工、政府组织农民学习他地致富经验等方式加快拓宽农民致富思路,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依赖耕地生存的传统思想,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致富能力。当地政府要适时发展劳务经济,把劳务经济作为一个产业来抓,引导鼓励农民走出去。加强与省内外特别是较发达地区经济性的联系和沟通,形成劳务输出交流派遣长效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带动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实现富农和县域经济发展共赢。
(二)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以精加工推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加工质量,做优质农产品深加工是发展农业产品的根本出路。农村经济发展除了依靠特色产业外,关键还是农产品质量。由于国家不断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力度,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全面开花之势,各地农业发展均取得了显著进展,要实现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率先突破,形成济宁自身的发展模式,需要在农业产品质量和深加工上下大功夫。济宁市农产品加工业经常出现“灯下黑”的尴尬局面,农产品加工业对出口依赖较大,对内需挖掘不足,消费者很少购买消费当地的加工农产品,其一购买者存在本地产品不如“舶来品”的传统思想;其二本地产品在价格和质量上并没有多大的竞争优势。想要通过农村经济激活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走品牌、优质和精加工之路仍然是首选。例如如何培植品质更高的核桃、花生、葡萄等,如何依托优质玉米打造优质的玉米胚芽油、依托优质棉花制作优质布料乃至布成品等。总之,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市场,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选准特色,实行重点开发,让一个产业、一个产品或一个品牌成为县域产业的代名词。加快提升产品质量和层次,促进农产品深加工等轻工业的发展,以第一产业带动和促进工业的转型升级。
(三)加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延长产业链推动服务业产业转型升级。济宁市县域是典型的城乡并存地区,农村人口和农村面积所占比例较大,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典型。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济宁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有了显著提升,加快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有了较好的经济基础。济宁市县域经济发展要积极借力国家深化改革红利,大力推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按照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要求,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一体化,科学合理安排城镇基础设施、产业集聚、农田保护、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努力实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筑牢服务业发展基础。城乡一体化为加快推动和促进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契机和机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发展现代服务业、信息技术产业,不断拉长以农产品带动形成的产业链条,利用仓储、电子商务、物流等方式,提高县域经济内农业、特别是特色产业的附加值。比如可以成立农林产品电子商务协会平台,通过微博、微信、电子商务等网络平台把偏远交通不发达地区的农产品或加工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深入挖掘搭建O2O平台等把新兴理念运用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中,彻底打破三次产业发展的传统思维走现代产业化发展之路。
(审稿:王敦广 撰稿: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