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运行的节奏由原来投资驱动下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以提质增效为目的稳中求进式增长。济宁建设投资领域在此大背景下,2015年全年投资总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投资增速回落明显,其中工业投资低速增长,而服务业投资逆势上扬,成为全市投资增长的最大亮点,对全市投资贡献率达64.3%,投资结构的明显调整,必将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向更深层次发展。
一、2015年济宁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一)从投资总量和增幅上看,总体呈缓慢下行态势。2015年,济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81.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7位,与上年持平,同比增长13.9%,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较2015年初回落0.5个百分点,与全省平均增速持平,居全省第8位,较上年回落2个位次。投资做为经济的驱动器,当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时,投资增速也进入了换挡期。纵观2015年我市各月累计投资增速(见下图),总体呈现逐渐下滑的态势。2015年前6个月我市投资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增速,而进入下半年到年底,受工业投资无明显起色、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低迷影响,各月累计投资增速与全省平均增速持平,济宁与山东省投资指标走势全年基本相同,与全国加速下滑的趋势相比,呈现缓慢下行的态势。

(二)从投资结构上看,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调整明显。2015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65.4亿元、1524.4亿元、1301.2亿元,分别增长23.9%、8.0%、21.1%,第一、三产业投资增速较上年提升1.8个和1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速同比回落14.8个百分点;从占比情况看,三产投资比例为2.3∶52.7∶45.0,第三产业投资占比较上年提升了2.7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投资占比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明显调整(见下表)。
2015年三次产业投资完成情况及占比情况
| 投资总量(亿元) | 比重(%) |
2015年 | 2014年 | 增速(%) | 2015年 | 2014年 | 增 减 |
总 计 | 2891 | 2538.2 | 13.9 | 100 | 100 | |
一 产 | 65.4 | 52.8 | 23.9 | 2.3 | 2.1 | 0.2 |
二 产 | 1524.4 | 1411.3 | 8 | 52.7 | 55.6 | -2.9 |
其中:工业 | 1445.7 | 1357.3 | 6.5 | 50 | 53.5 | -3.5 |
三 产 | 1301.2 | 1074.1 | 21.1 | 45 | 42.3 | 2.7 |
在经济总体下行、产能过剩的压力下,受制造业影响,我市工业投资持续低速增长。2015年,全市工业投资完成1445.7亿元,增长6.5%,仅高于2015年11月份累计增速,均低于全年各月累计工业投资增速,较上年回落16.3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全部投资增速7.4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全省工业投资增速6.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仅增长5.5%,低于同期工业投资增速1个百分点。在全市工业投资增速下滑的情况下,服务业投资逆势加快增长,并呈现逐月加快的态势,对全市投资贡献率明显提升。2015年,全市服务业投资完成1301.2亿元,增长21.1%,较上年同比提升12.4个百分点,分别超过同期的全部投资和工业投资增速7.2个和14.6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省服务业投资增速7.2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的贡献为64.3%,较上年同比提升39.8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8.9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的快速增长和占比提升,将加速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三)从投资源头看,民间投资行业分化明显。2015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2445.0亿元,增长10.5%,低于同期全部投资增速3.4个百分点,较上年回落8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从2014年的87.2%下降到2015年的84.6%。民间投资行业差距明显,属于工业范围内的行业低速增长甚至下降,其中采矿业民间投资32.0亿元,增长4.4%;制造业民间投资1298.1亿元,占全部民间投资的53.1%,增长5.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民间投资35.4亿元,下降5.3%。属于服务业范围内的则高速增长:交通运输邮政业民间投资完成109.3亿元,增长49.9%;租赁商务服务业民间投资57.4亿元,增长162.8%;科学技术服务业民间投资28.8亿元,增长110.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民间投资56.9亿元,增长133.9%。
(四)高耗能产业投资继续下降,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工业高耗能产业投资完成312.6亿元,增长9.3%,低于同期全部投资增速4.6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0.8%,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效果显现。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349.9亿元,增长22.3%,增速超过同期工业和全部投资增速15.8和8.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总量的12.0%,占比较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
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行业投资完成情况
| 完成投资(亿元) | 比重(%) |
2015年 | 2014年 | 增速(%) | 本 期 | 同 期 | 增减 |
总 计 | 349.8 | 286.1 | 22.3 | 100 | 100 | |
1.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 48.2 | 28.6 | 68.4 | 13.8 | 10 | 3.8 |
2.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27.8 | 15.3 | 81.3 | 7.9 | 5.3 | 2.6 |
3.医药制造业 | 68.9 | 43.7 | 57.6 | 19.7 | 15.3 | 4.4 |
4.通用设备制造业 | 31.8 | 29.8 | 6.7 | 9.1 | 10.4 | -1.3 |
5.专用设备制造业 | 29.7 | 26.8 | 10.7 | 8.5 | 9.4 | -0.9 |
6.电器机械制造业 | 43.9 | 46.4 | -5.5 | 12.6 | 16.2 | -3.6 |
7.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 25.1 | 29.7 | -15.7 | 7.2 | 10.4 | -3.2 |
8.汽车制造业 | 16.9 | 17.2 | -1.5 | 4.8 | 6 | -1.2 |
(五)基础设施投资成为新的增长点。制造业、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是支撑全市三大主力,在制造业投资低速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负增长的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2015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74.3亿元,占全部投资的9.5%,较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增长28%,比上年增速高22.7个百分点,超过同期全部投资增速14.1个百分点。其中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05.2亿元,增长31.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49.2亿元,增长20.8%,有力拉动了服务业投资的高速增长。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2015年多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快速建设,也推动了我市基础设施投资的总体上行,极大的弥补了产业投资下行的不足。
二、2015年济宁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
2015年,济宁的房地产市场始终未能摆脱“低迷”的状态,房地产企业拿地谨慎,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负增长,销售市场观望氛围浓厚,交易量大幅减少,供需关系虽然进入基本平衡的新常态,企业去库存压力得到一定缓解,但市场整体仍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负增长,影响整体投资增长1.9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08.5亿元,下降13.4%,低于全省平均增速(1.3%)14.7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的29.3%增速形成鲜明反差,其中住宅投资224.1亿元,下降6.7%。2015年开局,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就下降16.9%,继2005年8月份以来首次负增长,一季度降幅下探到-17.4%,到4月份达到全年最低点,为-20.0%。随后开发投资略有回温,降幅逐月收窄,5月、6月和7月分别为-19.0%、-11.0%和-8.8%,到8月份,降幅又进一步下探到-9.2%,9月份短暂上升到-8.2%,达到全年的最高点。进入四季度,开发投资增速继续下探,10月、11月和12月降幅分别为-11.0%、-13.5%和-13.4%。随着开发投资持续负增长,直接影响全市投资增长。2015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市整体投资的10.7%,较上年占比(14.0%)下降3.3个百分点,对全市整体投资贡献率为-13.4%,影响全市投资增长1.9个百分点(见下图)。
2015年济宁与山东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较

(二)房屋施工面积平稳增加,行业整体运行平稳。2015年,全市房屋施工面积3747.0万平方米,增长2.5%,较上年增速回落11个百分点,其中房屋住宅施工面积2748.7万平方米,增长2.8%。纵观2015年全市施工面积增速,最高增速出现在9月份11.4%,最低增速为年初2月份,下降2.2%,月度之间增幅波动较小,最大月度之间波动幅度为4个百分点。施工面积的平稳增长,一方面保证了我市房地产行业的整体稳定,一方面也控制了增量房进入市场的速度,为缓解去库存压力起到积极作用。
(三)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速波动较大,竣工面积持续负增长。2015年,全市房屋新开工面积990.8万平方米,下降7.9%,较上年增速回落12.2个百分点,其中,房屋住宅新开工面积698.4万平方米,下降6.8%。年初新开工面积延续了2014年负增长态势,直到6月份新开工面积首次呈现正增长,随后增速逐月加快,到9月份达到19.5%的顶峰,进入四季度再次下行,11月份再次呈现负增长,为-7.7%,12月份继续降至-7.9%。在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新开工面积受政策、市场、舆情甚至是气候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影响,波动起伏尤为明显。2015年,全市房屋竣工面积531.9万平方米,下降31.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71.6万平方米,下降33.7%。竣工面积持续负增长,虽然能够进一步缓解增量房入市,但同时也说明房地产企业资金压力始终未有根本性缓解,项目延期或冻结情况较为严重。
(四)商品房销售市场交易持续低迷,回暖乏力。2015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716.2万平方米,下降12.9%,较上年同期回落24.7个百分点,其中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为633.3万平方米,下降6.8%。2015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额303.2亿元,下降9.3%,其中住宅商品房销售额254.0亿元,下降5.3%。2015年年初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呈现高台跳水走势,下降25.4%,较2014年末断崖式下跌37.2个百分点,随即降幅逐月收窄,3月、4月、5月和6月分别为-17.4%、-9.4%、-5.0%和-3.5%,6月份增速达到全年最高点,随即7月和8月降幅又连续下探,9月份短暂上升,但仅是昙花一现,随后一路下滑,进入四季度,降幅逐月加深,10月、11月、12月分别达到了-7.0%、-9.1%和-12.9%。尽管年中销售市场略微呈现回暖迹象,但从四季度数据看,房价下降预期心理加重,市场观望氛围加重,交易市场进入寒冷冬季(见下图)。
2015年济宁与山东省销售面积增速比较

三、2015年济宁建筑业行业运行情况
2015年,建筑业做为建设领域的下游行业,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多方面的压力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建筑业总产值增速放缓、本年新签合同额和新开工面积下降、装饰装修产值下滑。
(一)建筑业总产值增速趋缓,新签合同额有所下降。2015年,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包括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435家,其中有工作量的企业428家,
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80.6亿元(产出796.8亿元),比去年同期回落4.2%。实现增加值226.6亿元,同比增长5.0%。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全年共签订工程项目合同额1082.7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本年新签订工程项目合同额529.4亿元,同比下降1.1%,企业工程储备不足。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5064.2万平方米,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1931.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8.6%。受上游房地产行业影响,建筑业房屋新开工面积明显下降,导致建筑业行业整体生产经营状况不佳。
(二)投资增速持续回调及房地产开发遇冷,影响建筑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中占50~60%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主要是通过建筑企业施工来体现,因此建筑业总产值的规模与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2015年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下行,全年13.9%的增幅,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投资增速持续减慢成为建筑业走势趋缓的原因之一。同时做为和房地产关联性最强的下游行业,建筑业面临多方面的压力,进入震荡调整期不可避免,在总体外出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尤其是骨干企业产值增长趋缓,甚至出现较大波动,对行业整体数据带来较大影响,拖累建筑业行业整体景气度下降。
(三)高资质建筑企业占比偏低,企业竞争力不强。我市建筑行业整体资质水平有待提升,在我市施工总承包企业中,一级资质企业29家,仅占6.7%;二级资质及以下企业264家,占92.8%。建筑业企业资质水平普遍偏低,在省内外大型工程招标竞争中达不到准入条件,缺乏应有竞争力,丧失了一些应有的发展机遇,影响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促进投资、房地产、建筑业提质增效的对策建议
(一)济宁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也是“十三五”的起步阶段,济宁经济要保持较快增长,离不开投资拉动。要正确看待和高度重视投资领域面临的挑战,变压力动力,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和城镇化追赶战略三个战略不动摇,通过改善投资环境、调整投资结构、提升投资内生动力,推动济宁市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有效增长,实现济宁经济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一是强化项目带动战略,发挥大项目辐射带动作用。当前,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我们投资不是多了,不是大了,而是与先进地市相比,远远不够,大项目少,好项目少。要继续强化大项目发展战略,结合国家、省“十三五”规划,迅速推出、实施一批关联性大、带动性强、有市场优势的大项目、好项目,通过大项目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批符合济宁的聚集度高、关联性强、产业链长的产业集群。
二是强化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发挥工业投资主动力作用。工业是济宁的支柱产业,工业投资也是济宁投资的绝对主力,对促进全市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全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当前,我们工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是前所未有的,但更应看到我们所面临的机遇。随着《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实施,打造山东省信息产业化基地等一系列政策规划的落实,济宁工业投资的空间更广、潜力更大。我们要坚持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严格落实国家投资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继续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从严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的建设。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关联度强、附加值高、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的扶持力度,支持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能够提高工业技术水平的项目建设。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快投资进度,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是强化城镇化追赶战略,建设大济宁。随着太白湖新区和济北新区不断完善,济宁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应看到与周边城市的差距。要继续强化城镇化追赶战略,加速推进兖邹曲嘉与济宁市区的融合进度,鼓励城建区、中心镇开展旧村改造,快速提升济宁城市建设水平,建设大济宁,才能确立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地位。
(二)当前房地产市场由于需求增长放缓,使得房地产投资增速下行,房地产市场已进入供需基本平衡的新常态。这就需要我们转换房地产市场调控理念,积极主动适应房地产市场新常态,紧紧抓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机遇,努力培育房地产业新的增长点,全力消化库存,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房地产服务业。成熟的房地产市场必须摆脱多年以来“开发建设为主,经营服务为辅”的行业格局。必须加大对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中介服务业和物业管理业的支持和倾斜力度,培育成熟的房地产服务市场,扩大房地产服务业的规模和产值,降低开发建设在整个房地产行业中的比重,以稳定的房地产服务业增长,抵销房地产开发销售市场低迷对整个行业造成的影响。
二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济宁市与60%目标差距还较大,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要继续强化城镇化追赶战略,加大县城建设和中心镇、重点镇建设,加速推进兖邹曲嘉与济宁中心区融合,进一步完善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带动房地产业发展。
三是大力开发与老龄化服务、旅游服务相配套的房地产产品。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无疑为房地产市场的差异化发展尤其养老地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早规划、早行动,结合济宁实际,尽快出台养老发展相关房地产规划,重点开发与养老服务相关的房地产产品。同时,结合济宁丰富旅游资源,加大与休闲旅游度假相关房地产产品,积极培养济宁房地产业新的增长点。
四是继续全力消化库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房地产库存作为2016年五大经济重点任务之一,也是当前我市房地产市场最主要、最紧迫的问题。从政府方面看,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棚改安置和公租房保障两个货币化,打通保障房和商品房通道,促进消化库存商品房和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双赢,另一方面加快待售房源较多的小区周围道路、文体、学校、商场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待售房源的销售提供便利条件。从企业方面看,各房企要顺应市场变化趋势,端正心态,制定合理的盈利模式,以价换量去库存,快速回笼资金,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确保经营正常运转。
五是加快房地产行业优化升级。紧紧抓住本次房地产行业调整机遇,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针对目前我市房地产市场相对封闭、整体实力较弱的问题,顺应市场优胜劣汰潮流,一方面积极引导有资信和品牌优势的开发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形式成为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实力雄厚企业来我市开发,进一步壮大全市房地产企业整体实力。
(三)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宏观调控政策、区域化发展战略等影响最为敏感的行业,也是解决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从整体上提升我市建筑业行业素质,就必须为建筑业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规范的经营环境。
一是加大投资力度,为建筑企业营造更大发展空间。建筑企业作为投资建设的实施主体,只有投资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建筑业才能实现较快发展。因此,需继续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上一些大的项目,为建筑企业发展营造更多的机会。
二是进一步深化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优化建筑企业结构,扶持高等级资质企业、专业企业发展,控制低等级企业的数量规模,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建筑业发展格局。培育壮大建筑业骨干企业,支持鼓励有实力的建筑业企业收购、兼并、重组,鼓励中小建筑业企业以产权为纽带进行重组,加快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管理先进、技术含量高、资产规模大和融资能力强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建筑业企业集团。
三是加强建筑人才管理,培育高素质的建筑队伍。要创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应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使宝贵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争取吸引和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通过人才的选拔、培养、引进,构建高素质建筑队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专业企业,大力扶持矿山、钢结构、机电化工安装、电力检修等该市特色专业承包企业做专做精。
四是强化行业监管,维护有形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建筑市场秩序,逐步形成一个公平、有序、规范的建筑市场。加大管理力度,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通过网上核查、资料审查、现场核查等手段,从严办理投标企业资格审核、单项工程备案和年度备案,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建筑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