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数据 > 统计信息
亮点突出 优势明显 -前三季度全市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
信息发布时间:2016-11-7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下行压力,我市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发展”的经济工作主基调,全市经济稳中向好,其中服务业快速发展,缓解了工业经济下滑带来的压力,经济增长稳定性增强,有力促进了我市经济健康发展。

 

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5%,持续领跑济宁经济发展。

    一、前三季度服务业发展情况

(一)增速全省第一,稳增长作用凸显。今年一季度、上半年服务业增速分别为9.9%、10.4%,均快于当期GDP和第二产业增幅。前三季度增长10.5%,增速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增幅快于GDP 2.7个百分点,快于第二产业4.3个百分点,占比达43.3%,比上年同期提升2.0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5.9%。分行业看,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增势快,增速分别高出GDP 4.3个、13.7个百分点,二者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32.2%。

(二)用电量快速增长,占比持续提升。受经济持续下行影响,全社会用量低迷。前三季度,全市用电量小幅增长0.9%,第二产业用电量下降3.0%,服务业实现用电量24.7千瓦时,增长10.3%,占全市用电量的比例为12.0%,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用电量增长8.1%;商业、住宿和餐饮业用电量增长12.6%;信息服务业用电量增长9.8%。服务业部分行业用电量的快速增长印证了我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三)投资力度加大,发展动力不断积聚。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前三季度,服务业投资速度加快,力度加大。全市服务业完成投资1135.4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较1-8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快于全社会投资0.2个百分点,快于工业0.5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达42.6%。其中现代服务业完成投资增长9.9%,快于上半年2.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长25.0%。从服务业主要行业看,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投资高速增长,增幅均在20%以上。服务业投资速度加快、力度加大,为服务业下一步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四)税收增速不减,贡献进一步提升。前三季度全市完成服务业税收159.1亿元,同比增长7.1%,高于全市税收4.7个百分点,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47.3%,拉动全市税收增长3.2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实现地税收入104.9亿元,占地税收入的55.5%。从行业看,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四大行业地税增长显著,其增速分别为20.7%、11.5%、34.7%和8.0%。服务业完成国税收入54.2亿元,增长30.1%,对国税的增长贡献率高达97.2%。

(五)消费品市场稳中有升,对外贸易回暖。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1.1亿元,增长7.8%。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147.5亿元,增长7.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63.6亿元,增长10.7%。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169.5亿元,增长12.2%;商品零售1341.5亿元,增长7.4%。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9.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7.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0.8%,家具类增长21.0%,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增长5.5%,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增长2.1倍,书报杂志类增长35.9%。对外贸易持续回暖。前三季度进出口完成39.9美元,增速由上年的下降2.6%转为增长3.9%。其中出口25.3亿元,增速由上年的下降5.5%转为增长9.8%。

(六)旅游业发展如火如荼。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2869.8万人次,同比增长8.65%,实现游客消费262.4亿元,同比增长13.8%,其中国内游客消费257.8亿元,同比增长13.86%,入境游客消费7098.82万美元,同比增长4.8%。预计前三季度全市接待游客4340万人次,同比增长8.4%;实现旅游消费390亿元,同比增长13.8%。

(七)邮政快递业发展迅猛。1-9月全市邮政、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共计完成8.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1%,实现业务总量9.9亿元,增长46.83%。其中,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3024.46万件,增长76.0%,业务收入3.1亿元,增长41.1%。

二、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情况

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共计1349家,居全省第2位,今年以来,全市规上服务业增长快速,各项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前列。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9%,增速居全省第2位,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长33.5%,增速居全省第3 位,949家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9.3亿元,增长19.5%。

(一)传统交通运输业稳健发展。交通运输邮政业规模大,企业个数多,是我市服务业支柱产业。规上交通运输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111.5亿元,增长16.2%,营业利润7.1亿元,增长23.4%。其中道路运输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营业利润76.2亿元、4.9亿元,分别增长19.2%、27.4%;受企业业务量下降影响,水上运输业增势低迷,实现营业收入9.2亿元,增长2.5%;仓储业、邮政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4.9%、18.8%。

(二)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近年来,我市以大批知名IT企业落户济宁为契机,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全市信息产业发展快速,规上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45.3亿元,增长11.6%,实现营业利润9.9亿元。

 (三)两大营利性服务业行业迅猛增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共有企业192家,实现营业收入30.3亿元,同比增长54.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共有服务业企业34家,实现营业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11.5%,这两个行业收入占全部营利性服务业企业总收入的65.4%,这两大行业收入的快速增长直接拉动全市营利性服务业收入增速的整体上涨。

(四)居民服务业发展良好。2015年国务院在《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健全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业体系,推动家庭服务市场多层次多形式发展,在供给规模和服务层次方面基本满足居民生活性服务业需求。我市居民服务业发展快速,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规上服务业企业69家,实现营业收入6.0亿元,同比增长23.5%,占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2.6%;营业利润1.1亿元,增长35.8%。

(五)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营业收入降幅收窄。34家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实现营业收入5.9亿元,下降10.5%,降幅比1-8月收窄5.9个百分点,营业利润下降36.7%,降幅比1-8月收窄14.4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整体规模小,发展水平低,缺乏行业领头企业,竞争力不强仍然是阻碍我市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顽疾。从全国、全省看,我市服务业在发展总量、结构优化等方面均处于较低水平。前三季度服务业占比43.3%,明显低于全国52.8%、全省47.7%的平均水平,与服务业发达的济南、青岛差距更大,我市服务业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加快培育企业扩大规模、塑造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成为下步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部分行业、企业利润降幅较大。利润是企业发展的晴雨表,利润下滑直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外部需求缩减,企业经营成本增大,部分行业利润出现整体下滑。前三季度规上信息服务业营业利润下降8.4%。一方面原因是信息服务业作为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利润受人工成本影响较大。营业成本增长35.0%,缩小了信息服务业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受大型企业利润下滑拉动。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济宁市分公司随着维护费用和人工成本费用的大幅上涨等原因,效益持续低迷,利润总额同比减少8186万元。

前三季度,1349家规上服务业企业中亏损企业131家,占比9.7%,亏损过百万企业32家,亏损过千万企业5家。其中,嘉祥县恒生贸易有限公司亏损4476万元,山东天辰云农场有限公司亏损2729万元,济宁市公共汽车公司亏损1.2亿元。

(三)服务业项目推进有待加快。项目建设在引领、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我市服务业项目建设取得较大成就,极大的推进了全市服务业快速发展,但部分服务业重点项目开工率低、进展缓慢。上海钢联、梁山铁水联运港口、兖州北站物流园等项目进展缓慢,东方文博城迟迟未竣工运营,没有发挥应有的带动作用。

(四)税收结构不尽合理。尽管服务业税收贡献日益加大,但服务业税收来源结构很不合理。税收来源中仍集中在房地产、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新兴行业税收少、贡献低。地税收入中,房地产税收43.9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地税税收的比重高达41.9%。行业税收的分化反映出我市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缺乏大型企业等税源支撑,传统产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依然较高。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依然过火,经济对房地产业过于倚重,在过热的状态下,随着国家“楼市降温政策”到来,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也有待进一步观察,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优化。

(五)服务业发展分化严重。一方面,县域发展不均衡。服务业发展落后的济宁太白湖新区、济宁经济开发区规上企业仅有8家、3家,太白湖新区营业收入仅有742万元;而服务业较发达的任城区、济宁高新区规上企业个数分别为143个、167个,营业收入分别为41.6亿元、43.9亿元,县区间差距明显。另一方面,各行业间发展亦不均衡。一是行业规模差距大。规模最大的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企业个数占比为43.1%,营业收入占比47.7%,而规模较小的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娱乐业不论是个数还是营业收入占比均低于3%。二是行业发展速度差距大。发展最快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44.5%,而发展落后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营业收入下降10.5%。我市服务业还需统筹发展,缩小差距,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四、服务业发展建议

(一)鼓励支持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针对部分中小企业竞争力弱、消亡率高的现象,建议优选一些发展态势良好、经营管理规范的企业进行规上扶持,促进加快发展,培育和发展品牌服务业企业。对资产上规模、从业人员多、发展潜质大的服务业企业,在政策、资金、税费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其优先发展,提高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

(二)“一企一策”扶持重点企业。通过深入开展调研、梳理和攻关,帮助企业制定差异化的发展规划、个性化的扶持措施,建立“一企一策”台账,扶持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努力打造主业突出、实力雄厚、行业领先的强企方阵。采取“突破一个点,拉动一条线,带动一张面”的工作思路,以骨干企业培育为突破点,培植壮大产业链,促进全市服务业发展壮大。

(三)进一步优化行业发展结构。调整和优化行业结构要顺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在振兴交通运输业等传统行业基础上,加快发展旅游、物流、文化、体育和娱乐、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推动服务业的行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市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同时,要立足全市实际,发挥比较优势,选择规上行业率先突破,尽快建立“覆盖面广、带动力强、增加就业机会多”的现代化服务业体系。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为抓手,加快服务业行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各行业平衡发展。

(四)加快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一是建立支撑有力的要素保障机制。土地保障方面,建立项目用地计划梯度保障机制,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尤其是具备开工条件、形成投资实物量的项目用地需求。资金保障方面,积极搭建金融机构、政府、项目业主融资对接平台,建立联动协作和信息交流机制,定期与银行、基金、债券等金融机构,召开多层次、多方式、多平台的重点项目融资对接会。能源保障方面,经信、建设、交通、水务、交管等行业主管部门加强统筹协调,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对施工和生产用电、物资运输、邮电通信和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的需求。二是强化督导检查。落实具体任务、明确责任分工,进一步完善市领导联系区(市)县经济和督查重点项目制度,健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三是强化招引落地。坚持招促结合,实行领导包项目、专人抓落实,点对点、一对一跟踪推进招引项目落地。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