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数据 > 统计信息
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好
信息发布时间:2016-11-7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经济调速换档的新形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宏观决策部署,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抓住用好系列重大机遇,坚持系统谋划与精准施策相结合,振奋精神、克难攻坚、苦干实干,全市经济运行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好、结构优化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有明显回升迹象。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27.06亿元,同比增长7.8%,高于全省0.3个、全国1.1个百分点,比今年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18.77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1454.84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1353.45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同期的10.4∶48.3∶41.3调整为10.2∶46.5∶43.3,服务业占比提升2个百分点。

(一)农业生产增势稳定。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328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220亿元,增长4.2%;林业增加值3.4亿元,增长9.7%;牧业增加值79.3亿元,增长5.1%;渔业增加值16.2亿元,增长2.0%;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增加值9.1亿元,增长12.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20万亩,比上年减少6.7万亩,减0.6%;平均单产524.3公斤/亩,增4.3公斤/亩,增0.8%;总产量587万吨,较上年增1.3万吨,增0.2%,实现13连增。

(二)工业生产止跌回升。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0%,比上月回升0.04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增长4.60%,轻工业增长9.90%,轻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3.49%。主要行业增势较好,食品制造、纺织、通用设备制造、橡胶和塑料制品分别增长12.0%、9.3%、5.7%、7.1%。工业用电量小幅震荡回落,1-9月累计141.3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62%,比上月回落0.91个百分点。工业效益持续向好。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049.54亿元,由上年同期下降4.36%转为增长1.98%,连续2个月保持正增长,增幅较上半年和1-8月分别提高3.37个和0.08个百分点;利润243.81亿元,由上年同期下降9.40%转为增长2.70%,延续5月份以来正增长态势,增幅较上半年和1-8月分别提高0.60个和0.34个百分点;利税403.09亿元,由上年同期下降5.03%转为增长2.25%,连续4个月保持正增长,增幅较上半年和1-8月分别提升2.23个和0.9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增幅居全省第11、第8、第7位,较上年同期分别前移5位、5位、6位。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平稳。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63.1亿元、增长12.3%,快于全省0.7个、全国4.1个百分点,总量较上月提升1位、居全省第4位。一产投资下降3.6%,二产、三产分别增长12.9%、12.5%。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上年同期的2.4∶54.2∶43.4调整为2.0∶55.3∶41.8。工业完成投资1382.04亿元、增长12.0%,房地产投资271.65亿元、增长25.0%。大项目支撑性和产业转型引导性增强,亿元以上投资项目721个,单体投资规模扩大至4.8亿元/个,投资量占全部投资的51.9%。创新驱动类和产业升级类有效投资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374.1亿元、增长28.4%,占全部投资比重同比提升1.7个百分点、达14.0%。服务业投资增长12.5%,快于全社会投资0.2个百分点,快于工业0.5个百分点。

(四)消费市场分化趋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511.1亿元、增长7.8%,行业增长面达72.7%。消费升级类商品增长较快,书报杂志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分别增长39.9%、11.7%、20.4%。出行类商品增速下降,石油、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下降3.7%、7.7%。服务业继续“领跑”,稳增速、调结构作用明显。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增速分别为9.9%、10.4%、10.5%,均快于当期GDP和第二产业增幅,保持全省第一。1-9月,规模以上服务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7.9%,高于全省平均6.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位。规上交通运输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111.5亿元,增长16.2%,营业利润7.1亿元,增长23.4%;规上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45.3亿元,增长11.6%,实现营业利润9.9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0.3亿元,同比增长54.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营业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11.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0亿元,同比增长23.5%,营业利润1.1亿元,增长35.8%。对外贸易持续回升。进出口完成39.88亿美元,增速由上年下降2.6%转为增长3.9%。其中出口25.30亿美元,增速由上年下降5.5%转为增长9.8%。

(五)财政居民共享发展“获得感”。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04.62亿元、增长9.3%,总量和增速分居全省第5、第7位,增幅高于全省平均0.1个百分点,完成全年收入目标的75.8%,超时间节点0.8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204.09亿元,占比为67.0%。重点支出保障有力。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6.59亿元,同比增长12.0%。其中,民生领域支出338.1亿元、增长13.3%,占比79.2%。教育、节能环保、科学技术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19.2%、31.0%、8%。精准扶贫和医疗卫生、基础教育两个“三年行动计划”成效显著,大气污染防治打了翻身仗、如期实现由负转正目标。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城乡居民收入倍差进一步缩小。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893元、10943元,分别增长7.2%、8.5%,收入倍差为2.09,比上年同期缩小0.03个点。

(六)金融物价运行平稳。截止9月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546.59亿元,比年初增加448.23亿元,同比多增72.05亿元。贷款余额2873.02亿元,比年初增加149.22亿元,同比多增49.54亿元。其中住户贷款余额742.40亿元,比年初增加59.79亿元,同比多增17.81亿元。价格水平总体温和。1-9月,居民消费价格增长2.1%,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七升一降”。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3.5%,居住类上涨0.5%,医疗保健类上涨4.7%,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5%,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5%。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购进价格分别下降3.2%、1.2%,降幅较1-8月收窄0.6个、0.4个百分点。

(七)供给侧改革扎实推进。去产能方面,切实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项目,水泥熟料、钢材、玻璃产量同比分别下降9.3%、19.5%和7.4%。去库存方面,工业产成品库存连续3个月负增长、累计下降5.67%,为2011年以来新低;商品房销售面积552.2万平方米、增长16.2%,待售面积下降至248.4万平方米,比去年年末减少14.1万平方米。去杠杆方面,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1.0%,造纸、化工、医药等9个行业资产负债率同比回落2个百分点以上。降成本方面,严格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工业企业财务费用下降5.5%,同比回落6.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71%,较今年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0.64个和0.1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单位成本获利能力不断增强。补短板方面,投资结构更加注重补短板,供给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市基础设施投资290.0亿元、增长36.8%,增幅快于全部投资24.5个百分点,民生类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长47.0%。

二、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经济增长积极因素的同时,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发展中固有的矛盾依然突出,新旧动能转换不快,经济增长活力不强,经济分化还将持续和加剧,推动转型发展还将是一个艰难过程。

(一)发展动能接续依然不快。均量指标方面,我市GDP、财政收入、存贷款余额、纳统“四上”企业数量在全省保持在第4-6位,但均量指标总体偏小。产业方面,产业层次总体不高,大多数制造业集聚在产业链低端,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仅为29.5%、低于全省(33.3%)3.8个百分点。投资项目方面,大项目不足,5000万元以上同比减少1037个,占比下降24.4个百分点。民间和技改投资回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9.6%,连续2个月回落,占比降至83.2%,且近70%投向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技改投资增长11.5%,连续3个月回落,增速不足去年同期一半。金融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放缓,制造业贷款690.4亿元、较年初减少11.6亿元,占比从年初的27.3%下降至25.6%,特别是大型企业新增贷款较年初下降6.7亿元。市场主体规模偏小,今年以来新增企业法人1.13万家,但新增入库纳统的仅111家,同比少增51家,占比不足1%。

(二)工业经营状况仍需改善。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省平均0.3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2位,距完成9%左右的年度计划目标差距较大。工业用电量今年来持续下降,下降2.63%。企业产能利用不足,停减产企业较多,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同比下降的有736户、占28.4%,其中两位数下降的有437户、占16.85%。实体经济运营压力加大,企业用工成本年均增长10%、物流运输成本上涨15%,“两金”占比同比虽然有所下降,但占比依然较高,前三季度占流动资产的25.16%。四季度景气状况专项调查结果显示,产品需求减少以及订单不足、资金紧张、用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当前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消费市场不均衡。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受煤炭、汽车、烟酒等销售下降影响,今年以来增速一直居全省末位。城区消费品市场带动力下降,虽然城区集中了33.9%的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集中了绝对多数的汽车类、石油制品类、煤炭制品类和烟酒类等重要商品的零售,但受限额以上企业增长放缓和权重商品零售业绩不佳影响,前三季度城区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86.2亿元,增长4.5%,分别低于城镇市场和乡村市场2.6和6.2个百分点。其中济宁高新区成为消费增长洼地,实现131.9亿元,下降14.8%,与其相邻的任城区、兖州区和太白湖新区增速也较低,分别增长9.9%、11.7%和10.3%。

(四)财政居民增收乏力。财政收入税收增长放缓、收入结构不优的问题较为突出,前三季度全市税收收入增长5.2%,虽然扭转了今年6月份以来逐月下降趋势,但仍低于全省平均1.5个百分点,增值税等4个主体税种仅增长2.4%。税收占比为67%,低于全省平均6.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4位。重点行业税收贡献下降,工业税收下降7.2%。居民增收明显放缓,前三季度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上半年分别回落0.4个和0.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收入低于全省平均0.7个百分点。农产品价格持续低位波动,玉米价格持续走低,每斤价格降到0.7元以下,种植户亩均纯收益由去年500元降到200元以下。农业经营主体个头小、组织分散,带动农户增收能力弱。

三、工作建议

当前,我市既要稳住速度,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又要优化结构,促进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这双重目标难度很大,必须在做大总量中优化结构、加快发展中提高质量效益、协调互动中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一)坚定保发展稳增长信心。进入下半年以来,国内经济走势向趋稳方面发展,反映短期供需层面的PPI、工业增加增加值、工业企业利润均出现企稳迹象,上行有压力、下行有支撑的“L”型态势仍将延续。我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新常态下共性特征和个例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稳增长回旋余地足,降成本、补短板及长期持续推进转调创成效逐步显现,服务业和科研经费投入增长、城镇化率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高幅度连续两年居省前列,经济新动能积聚释放,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步渗透传统领域;煤炭、工程机械等传统行业三季度出现恢复性反弹上行,纺织、医药、造纸、橡胶等制造业行业增势稳定,全年经济运行有望延续增幅提升、位次前移、结构调优、质态改善的向好特征。

(二)全力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行“五证合一、一证一码”,强化产业、财税、金融、投资、土地和环保等政策协调融合,特别是要拓宽资本流向实体经济渠道;要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激发民间资本活力,积极主动筛选推出一批PPP项目,明确和细化鼓励的政策,切实为民间资本创造更大的空间。重点加强对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项目的开发与布局,提高投资效率,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坚决扭转工业下行态势。工业是保增长的主战场,工业每下降1个百分点,直接下拉GDP增长0.4个百分点,稳工业就是保发展。深入研究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继续膨胀放大信息产业优势,切实提升高技术产业、大企业的比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全市资源型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立足煤炭产业寻求转型突破,重点发展煤制气、煤制化肥等化工产品,同步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下游产品。发挥工程机械行业多年发展形成的人力、技术、服务网络等优势,积极承接技术转移,打造工业发展新优势。突出产业集群及骨干企业支撑作用,跟踪帮扶,做强做优自主品牌,提高劳动生产率。

(四)大力拓展新型消费市场。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积极梳理、有效整合我市消费品供给与需求,畅通电商服务平台搭建与实体的对接渠道,引导企业推出“个性化”“私人定制式”的生产和服务,实现实体经济与电商经济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积极拓宽新的消费领域,形成新的消费热点,重点发展信息、物流、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租赁、交通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健康、会展、总部经济等带动性强的服务业,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业龙头骨干企业,形成增长新生动力。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