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数据 > 统计信息
我市规上服务业彰显加速超越新优势
信息发布时间:2016-12-15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今年以来,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经营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普遍提高,社会贡献不断增加,彰显出了加速超越发展新优势。但成本费用增速不断提高,行业结构层次较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等困难和矛盾仍较突出。

一、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彰显新优势

1-10月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1360家,纳统数量居全省第2位,仅次于青岛市,比去年同期增加97家,共实现营业收入263.7亿元,同比增长18.7%,总量和增速分居全省第8位、第1位。

(一)重点企业支撑突出。前10个月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中,营业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的共21家,累计营业收入91.1亿元,占到全部规上服务业的34.5%;营业收入增长35.4%,比全部规上服务业高16.7个百分点,对全部规上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3%,拉动规上服务业增幅10.7个百分点。山东鲁泰物流有限公司、邹城市圣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等重点服务业企业运行态势平稳,规模不断发展扩大。

(二)新增纳统企业贡献突出。截至10月服务业纳统企业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97家,净增数量居全省第3位。惠普软件(济宁)人才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惠普软件(济宁)人才产业基地管理有限公司、山东巨橡软件质量检验有限公司、山东中兴网信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引领带动效应强、运行态势好的企业相继纳统,已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生活性服务业势头良好。人民群众对生活性服务需要日益增长、对服务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催生了家政、健康、养老、体育及文化等新兴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使之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前10个月,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3%;与居民发展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驾驶教育与其他教育需求越来越旺,带动教育业营业收入增长9.7%;卫生和社会事业营业收入增长12.4%。

(四)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增速创新高。包含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12个行业大类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创今年以来新高,达到40.5%,居全省第3位。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4.0亿元,同比增长50.9%,对规上服务业增长贡献27.6个百分点。

(五)重点区域后发增势良好。前10个月,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高出全市平均水平的县市区有7个,其中梁山县(营业收入14.4亿元,增长40.7%)、邹城市(43.9亿元、增长35.9%)、泗水县(12.7 亿元、增长25.8%)、济宁高新区(48.2亿元、增长24.3%)、曲阜市(9.3亿元、增长24.2%)居全市前五位。济兖邹曲嘉都市区营业收入129.1亿元,占全市总量49.0%,增长24.0%。

(六)部分新兴服务产业蓬勃发展。前10个月,全市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224.7亿元,占全部规上服务业的85.2%,增长20.3%。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96.1亿元,增长22.2%,增幅高于规上服务业3.5个百分点。

二、规上服务业企业面临的困难

尽管我市规上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企业层面在成本控制和结构优化上还存在困难,这也意味着我市服务业发展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一)企业间发展不均衡,小微企业运营艰难。前10个月,全市规上服务业年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21家,规模占比35.3%,户均规模43383万元。5000万-1亿的企业36家,规模占比9.4%,户均规模6687万元。1000万-5000万的企业599家,规模占比41.3%,户均1817万元。1000万元以下企业704家,规模占比14.8%,户均555万元。从企业规模的分布来看,亿元以上企业数量仅占1.5%,但规模超过全部企业的3成。1000万元以下企业数量占比超过一半,而规模占比不足15%。

(二)企业营业成本快速增长,企业经营负担加大。1-10月,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成本19.7亿元,同比增长25.3%,高于全市营业收入增速6.6个百分点。营业成本增速过高,导致营业利润增速回落明显,前10个月营业利润增长8.0%,比2015年全年增速回落13.5个百分点。

(三)企业创新能力有待增强,行业结构层次较低。我市服务业企业仍以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为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偏少偏小。我市传统劳动密集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数量占比达到43.1%,占全部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的48.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139家,仅占全部规上企业数量的10.2%。营业收入21.5亿元,仅占全部规上企业的8.2%,营业收入增长9.0%,增幅比全部规上服务业低9.7个百分点。

三、促进我市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的建议

(一)推动建设服务业地区中心城市促进集聚化发展。《山东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中,我市被定位为全省三个服务业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将大力培育建设商贸物流、旅游休闲、文化教育、健康养生、金融商务、研发及广告创意等各类服务业集聚区、园区。把我市建设成为地区中心城市,将推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优化同类型、关联度高的服务业企业和要素合理集聚,发挥对周边地市服务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率先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二)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延长产业链条;支持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增加服务环节;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加快服务业向高端供给升级,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为制造业升级提供支撑。落实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专项政策,加强政策效应分析,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加强品牌建设打造高端竞争新优势。把品牌建设工作纳入有关规划,将服务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作为服务业考核的重要内容,重点强化质量品牌引领作用。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坚持产业做大、做强、做专、做精。突出品牌创新,培育一批“济宁服务名牌”企业,鼓励服务业企业争创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