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业是近年来与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协同发展起来的朝阳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电子商务、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关联产业有着重要服务和支撑作用。当前,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我市快递业迎来新机遇。
一、全市快递业发展态势喜人
今年1-2月,全市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496万件,比上年同期增长58.3%,业务收入完成559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4%。其中,同城业务量完成103万件,增长52.8%,收入完成914万元,增长17.2%;异地业务量完成392万件,增长60.0%,收入完成3710万元,增长48.7%;国际及港澳台业务量完成0.87万件,增长1.4%,收入完成218万元,增长75.0%。2015年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2539万件,比上年同期增长43.3%,业务收入完成3.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8%。
二、全市快递业发展存在短板
由于起步晚、增长快等原因,全市快递业发展活力释放仍不充分,基础仍十分薄弱,总体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1、发展规模小。初步测算,全市邮政业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到1个百分点,快递占邮政业比重约1/3左右,快递业发展规模偏小;今年1-2月,全市快递服务企业共92家,业务量占全省的比重为3.3%,约为济南市的10%,不到青岛市的20%。其中,按照统计口径纳入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的企业共有5家,快递服务龙头企业数量较少。
2、结构调整慢。总的来看,今年1-2月,全市快递业务收入占邮政业(2.13亿元)比重为26.3%,分别低于全省、全国22.1个、36.0个百分点;分地市看,今年1-2月份快递业务收入占邮政业比重高于济宁的有13个,其中济南市为66.9%,青岛市为72.1%,烟台市51.9%,威海市50.7%。低于济宁的有3个,分别为聊城市(24.1%)、德州市(23.0%)和菏泽市(17.9%);分专业看,今年1-2月,同城、异地、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收入占全市快递收入分别为16.1%、66.1%、3.6%,全省分别为13.2%、68.2%、10.4%,全国分别为13.9%、54.1%和12.3%。
3、发展层次低。客户对快递服务的通达性、便捷性、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全市快递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技术及配套服务仍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济宁快递企业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科技应用能力不强,机械化水平不高,主要靠人力和资金拉动发展速度,亟需用科技手段推动转型升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高端企业仍未落地济宁,依托电子商务的快递业仅在农商略有起色,快递企业差异化服务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等方面仍是空白。
三、依托电子商务抢抓快递业发展新机遇
2015年,国务院通过《关于促进快递业发展的若干建议》,确定了快递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产业定位。快递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流通方式转变、促进消费升级的现代化先导性产业,是服务电子商务的主要渠道,是顺应“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快递业对于降低流通成本、支撑电子商务、服务生产生活、扩大就业渠道等具有积极作用。近几年全市快递服务业取得了较大发展,成为全市服务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加大,必将掣肘刚刚起步的快递服务业的提速发展。在电子商务的推动下,国内快递服务业发展迎来春天,济宁快递服务业腾飞需要依托地域优势资源、国内外开放的发展环境和经济发展政策红利。
一要加快科技及信息化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快递业整体系统化建设。科学制定全市快递服务业发展规划,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升全行业效率,加大对机械化设备的应用,提升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推动快递业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原始操作模式向高效的系统化过渡。
二要依托电子商务,积极挖掘培育快递业关联产业新增长点。依托济宁大农业发展区域资源优势,培育现代农商信息企业,致力于打造以农、商、网为依托,为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建设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走出去”的双向交互渠道,形成农村商贸流通新秩序;以信息产业为抓手,打造现代制造业线上线下为一体的O2O流通模式,满足高端私人订制需求;积极培育社区、社群电商企业,推动电商从B2C往消费者终端驱动的C2B转变,满足更多终端客户个性化需求,带动多层次多样化的快递业发展。
三要重点扶持快递业“航母群”,着力打造差异化服务产品。积极扶持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理顺投融资渠道,支持快递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中小企业,实现强强联合,加快形成若干家具有国内甚至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大力提升快递服务质量,以差异化产品服务为抓手,引导快递企业从价格竞争向服务竞争转变,打造全市快递业“航母群”,抢夺国内中高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