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数据 > 统计信息
前8个月全市经济承压前行 转型升级亮点增多
信息发布时间:2016-9-30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今年下半年以来,全市上下积极应对复杂下行的经济压力,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稳增长、促改革、聚动能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优、稳中向好。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从前8个月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来看,除工业生产微幅回落外,投资、消费依然平稳,服务业、财政、进出口增速提升。

(一)工业生产微幅回落,行业分化明显。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1%,增速比1-7月回落0.04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2位,较上月提升1个位次。分行业看,全市统计的36个行业中,有27个行业实现增长,增长面75.0%,17个行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制造业内部行业分化明显。化学原料和化学药品制造业、铁路船舶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和服装业、医药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21.63%、18.02%、15.72%、15.12%和13.62%,而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则呈现两位数下降态势,分别下降20.92%和13.21%。工业用电量累计降幅连续4个月收窄。自今年5月份以来,工业用电量降幅逐月收窄,5月、6月、7月和8月累计降幅分别为-5.49%、-4.62%、-2.03%和-1.71%。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势稳定,县域投资出现分化。1-8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90.9亿元,居全省第5位,增长13.1%,增速与上月持平,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0位。产业投资呈现“一落两升”。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完成49.3亿元、1283.0亿元和958.6亿元,增长1.7%、14.8%和11.6%,二、三产较上月分别加快0.3个和0.7个百分点。县域投资明显分化。全市12个(不含太白湖新区)县市区中有5个县市区投资增速较上月出现回落,其中2个下滑至个位。新开工项目个数超过上年全年。全市施工项目3104个,增加47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351个,超上年全年165个,较上年同期增加653个。

(三)服务业持续发力,生产性服务业增势强劲。规模扩大,增速走高。1-7月,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76.7亿元,增长19.4%,高于全省平均8.7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升0.3个百分点,总量、增速在全省位次提升1位,分居全省第8位、第2位。实现营业利润19.7亿元,增长3.4%;生产税6.3亿元,增长5.7%,增速居全省第5位。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强劲。1-7月,全市规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939家,营业收入150.3亿元、增长21.7%,增长贡献率达93.3%。传统服务业拉动作用增强。规上交通运输邮政业企业共577家、占全市的43.1%,完成营业收入82.7亿元、占全市的46.8%,增长17.8%,拉动全市规上服务业增长8.4个百分点。城区融合加速服务业发展。任城区、兖州区、济宁高新区和太白湖新区深度融合,持续强化了在全市服务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四区规上服务业企业共437家,占全市的32.7%,完成营业收入80.7亿元,占全市的45.7%。

(四)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新兴消费优中趋旺。1-8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50.3亿元、增长7.7%,增幅与一、二季度持平。22类批发和零售类商品中有16类实现增长,增长面达72.7%。消费升级类保持较快增长。书报杂志类、体育娱乐用品类、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分别增长39.9%、11.7%、20.4%。出行类商品增速下降。石油、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下降3.7%、7.7%。居住类商品零售额增长较快。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同比分别增长21.8%、19.1%。

(五)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凸显四大亮点。亮点一,财政收入增速提升。1-8月,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8.0亿元,居全省第5位,增长9.8%,较上月提升0.2个百分点。亮点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单月增加量创今年新高。8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813.3亿元,比年初增加89.5亿元,其中8月当月新增贷款19.1亿元,为今年以来单月最大增加量。存款余额4456.2亿元,比年初增加357.8亿元。亮点三,进出口增速创今年最高。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35.4亿美元,增长3.8%,较上月提升0.6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最高增速,进出口形势好转。其中,出口总额22.4亿美元、增长8.7%。亮点四,工业生产者价格降幅继续收窄。1-8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下降3.9%,较一季度、上半年和1-7月分别收窄3.1个、1个和0.5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下降2.6%,分别较一季度、上半年和1-7月收窄2.2个、0.9个和0.4个百分点。

二、经济结构调整效果显现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互联网+”发展迅猛,信息产业支撑作用增强。1-7月,信息服务业完成营业收入35.9亿元,增长16.9%,拉动全市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5个百分点。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8.9亿元,增长47.2%,营业利润增长30.6%。高技术、科技服务业增速加快。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共计246家,实现营业收入50.1亿元,增长17.6%,拉动全市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5个百分点;科技服务业企业359家,营业收入66.4亿元,增长25.9%,拉动全市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3.6个百分点。

(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势依然强劲。1-8月,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完成325.7亿元,增长35.8%,高于全部投资22.7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达14.2%。服务业投资增速持续加快。服务业投资增长11.6%,分别比上半年、1-7月加快1.6个、0.7个百分点。内涵效益型投资步伐加快。以改建为主的内涵效益型投资完成514.0亿元,增长24.5%,高于全部投资11.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达22.4%,同比提升11.3个百分点。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推进。从去产能看,1-8月,全市水泥、钢材产量同比分别下降7.4%、23.4%。从去库存看,8月末,全市商品房待售面积为254.4万平方米,较年初减少57.6万平方米,连续7个月减少。从降成本看,随着减税清费力度的不断加大,企业运营成本降低。1-8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增长11.5%,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6.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0.08%,高于上年同期0.45个百分点,反映企业单位成本获利能力有所增强。从补短板看,基础设施投资完成236.9亿元,增长18.7%,高于全部投资增速5.6个百分点。民生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全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99.6亿元,增长43.3%。

三、当前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前8个月经济总体平稳运行,为完成全年经济目标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特别是面临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积累的产业、行业、产品等结构性问题需要逐步显现及中长期化解,对短期经济下行的压力和困难尤其需要高度关注,坚决防止出现链条式扩散,避免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本重拾经济增长动力。

(一)实体经济运行困难较多。从工业增加值看,1-8月增速低于全省平均(6.53%)0.22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企业经营成本看,规上企业主营成本占收入成本的比重为84.0%,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企业经营成本依然较高。从销售情况看,1-7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7%,分别比1-4月、1-5月和1-6月低0.58个、0.51个和0.25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产品销售率下降,企业产品销售情况不理想。

(二)投资意愿明显降低。从民间投资看,1-8月,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1.1%,低于全部投资增速2个百分点,较上月回落1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民间投资持续低于全部投资增速。从大项目看,全市亿元以上施工项目719个,同比减少65个;5亿元以上施工项目198个、减少12个;10亿元以上项目90个、减少9个;20亿元以上项目18个、减少2个。从项目到位资金构成看,全市施工项目到位资金中,自筹资金增长13.1%,增速分别比1-5月、1-6月和1-7月下降0.8个、0.3个和2.9个百分点,投资主体更加谨慎。

(三)消费市场持续低迷。前8个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7%,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2.4个和2.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增速持续低于全、全国平均水平,消费市场明显低迷。

四、对策建议

8月份制造业PMI(50.4)创22个月来新高,我国呈现经济向好迹象,但从全球来看,经济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今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连续三次下调全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期从3.6%下调至3.1%。虽然前8个月我市经济大部分主要指标继续在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平台运行,处在合理区间,但与年度经济目标任务相比,与投资意愿持续下降、工业困难依然偏多的现实困难相比,在兼顾短期稳增长、促民生的同时,更要着重立足中长期,持而不息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好又快建成。

(一)冲刺三季度,决战四季度,确保全年任务目标实现。要加强前8个月经济指标与年初目标对比,找出差距和问题,深入企业和基层,了解各行业、各领域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找准症结所在,及时调整工作方式方法,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按时间节点全面完成三季度任务。

(二)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关键作用。要紧紧抓住投资建设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的关键作用。一是加快重大、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竣工任务;二是对前景好、市场好的企业投资,提供资金、土地优惠政策,加大企业技改投资力度,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三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民生领域投资力度,放宽民间投资准入,推广PPP模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民生投资领域,持续改善民生,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三)加大工业扶持力度,稳定实体经济。当前要高度关注当前工业济存在的困难,加强工业用电量、货运量以及PPI等先行指标研判,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监测预警,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制定相应对策。加大企业资金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改投资,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成本高”等问题。加大新建投产企业摸排力度,深入挖掘达到规模以上标准的企业,尽快形成新增量,加强引进项目的审核把关,更加注重产业链完整度,尽快形成集群效应。

(四)拓展消费新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针对持续低迷的消费市场,结合我市居民消费观念、消费方式现状,大力支持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发展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旅游等新兴服务业,拉动全市消费增长。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探索力度,把服务消费、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绿色消费作为主攻方向,切实增加有效供给,从而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