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数据 > 统计信息
我市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持续平稳增长
信息发布时间:2018-2-2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规模以上服务业共包括10个门类计28个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市服务业发展状况。今年以来,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整体表现持续向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整体发展持续向好


(一)收入总量提前超上年全年。1-11月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1402家,共实现营业收入349.7亿元,较上年全年收入超出11.7亿元,提前一个月超过上年全年收入,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同比增长18.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增速跃居全省第3位,比上半年提升0.4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提升3.4个百分点。


(二)重点企业拉动作用增强。大企业拉动对我市规上服务业增长总体平稳回升作用明显。1-11月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中,74.9%的企业收入表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营业收入过五千万的企业达到84家,较上年新增14家;其实现营业收入占全部规上服务业的比重达48.3%,较上年同期比重提高8.6个百分点,同比增长29.4%,较全部规上服务业增幅高出10.7个百分点,因而较强地拉动了全市增速。


(三)非公经济助推有力。1-11月全市非公有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313家,占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数的93.6%;实现营业收入255.4亿元,同比增长22.7%,比全市规上服务业增速快4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占比为64.5%,对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贡献率为85.8%;实现营业利润26.5亿元,同比增长16.6%。


二、结构优化表现抢眼


(一)重点行业指标数据较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7位;包含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12个行业大类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创今年以来新高,达到29.4%,居全省第5位。


(二)高技术和科技服务业发展向好。我市高度重视科技投入、技术研发,全市高技术、科技服务业发展较快。1-11月,全市共有规上高技术服务业269家,实现营业收入89.5亿元,增长17.3%;规上科技服务业389家,营业收入121.4亿元,增长15.5%,分别高于上半年增速6.1和4.9个百分点。两者共拉动全市规上服务业增长7.3个百分点。从区域看,高技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企业集聚在济宁高新区、任城区。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强劲。随着我市大力发展以城市经济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前11个月我市规模以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1亿元,同比增长26.2%,对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贡献19.2个百分点。


(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效应初显。全市信息产业实现高端起步、跨越发展,形成了以济宁高新区光电信息产业园、山东(曲阜)信息技术产业园、山东(嘉祥)信息技术产业园3处省级信息技术产业园;以济宁软件园为集聚区的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集群;以曲阜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中科院计算所济宁分所、山东物联网技术发展研究院为主体的物联网产业集群。该行业前11个月完成营业收入62.6亿元,同比增长21.3%,高于全部规上服务业2.6个百分点。


三、2018年服务业发展预测和建议


2017年四季度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景气状况调查显示,服务业企业对未来企业发展信心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动力持续增强。对企业下个季度经营状况,93.5%的企业持积极态度,其中32.4%的表示乐观;对于国内宏观经济形势预期,96.5%的企业持积极态度,其中34.5%的表示乐观。两项指标均比上年同期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预测我市服务业在未来一段时期仍将继续保持稳中提升的发展态势,预计2018年规上服务业全年增速在17.0%左右。


目前,全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超二产,我市服务业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我市服务业依然是经济发展的短板,总量偏小、比重偏低、质量不高、结构不优,这已成为制约新旧动能转换的障碍。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资源型城市转型下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与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抵御市场风险韧性大、行业覆盖范围广、新兴业态多、能源依存度低、投入产出比大等特点,是环境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产业,我市要抓住国家多个部委对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规划、投入、科技等方面的资金、政策倾斜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等第三产业,创新性地走出一条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工业化进入后期,将会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型”产业结构,服务业为主体是由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决定的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二)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项目建设。用活用好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和服务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业关键环节和新兴领域、服务业创新团队、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编制、服务业人才培训等,通过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领域,真正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和引导支持作用。认真研究国家、省服务业发展政策,持续跟踪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引导基金备选项目,争取更多项目获国家、省资金扶持。策划包装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项目,参与鲁台、鲁港等服务业专项招商活动,力争更多的服务业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我市。突出抓好省级服务业载体项目、市级领导包保服务业项目、集中调度服务业项目和集中开工服务业项目建设,随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积极协调各方破解土地、资金等难题制约,为项目建设提供各种支持。


(三)立足经济基础,突破重点行业。一是信息服务业。突出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着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催生在线研发设计、智能制造等新业态;加快电子商务产业技术和应用模式创新,拓展电子商务应用领域,支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二是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物流核心技术和装备研发,提升物流业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三是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动漫、出版印刷等业态,推进文化经济融合发展;深度整合旅游资源和旅游路线,加快微山湖、梁山景区等晋档升级步伐,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