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数据 > 统计信息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动能转换育新优势——2018年济宁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信息发布时间:2019-2-18 信息来源:济宁市统计局

2018年,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持续增强发展新优势,突出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开发园区引领带动,以提升质效对冲下行压力,以扩张后劲稳住发展大势,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质量效益改善提升,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30.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91.24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2234.24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2205.10亿元、增长7.4%。分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23.86亿元、增长2.6%,批发业266.63亿元、增长6.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16.55亿元、增长5.2%,金融业213.58亿元、增长4.0%,营利性服务业574.48亿元、增长13.3%。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稳增长基础持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平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1%,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8.3%,虽比去年有所回落,但平稳增长态势没有改变。投资领域质效提升,服务业投资增长8.3%,持续高于全部投资和二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投资、装备制造业投资均增长20%以上,转型动力持续增强,全市38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0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态势,增长面达78.9%。收入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796元、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55 元、增长8.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400.02亿元、增长3.7%,增速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实现289.73亿元、增长8.5%,税收占比同比提升3.2个百分点。


(二)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紧紧围绕资源城市转型需求,不断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理念,做优增量、盘活存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经济迈向中高端趋势增强。产业结构方面,近年服务业增加值持续保持高于GDP和工业增长水平,2018年服务业占比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达44.7%,服务业占比与第二产业差距缩小至0.6个百分点,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趋势逐步增强。工业服务化特征明显,更加注重打品牌、卖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柔性制造、集成生产、工业设计等现代元素加快渗透,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工业经济“纯度”更高。需求结构方面,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增强,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逐年提高,2019年有望超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对比看,济宁消费占比偏低,发展潜力和空间依然较大。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势平稳,进出口增长3.4%。区域结构方面,组建17个重点工程指挥部,对345个重点工程实施挂图作战,通过城市提升、组建医院学校、打通水路动脉,推动城区和县区协同发展,中东部地区引领作用更加明显,济宁周边地区在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下,后发优势继续得到发挥。汶上县、兖州区、嘉祥县、济宁高新区GDP增速均居前列。


(三)动能转换成效逐步显现。2018年是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开局年,各项决策部署密集出台,叠加效应凸显,在稳定全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以高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加快成长,逐步成为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达13.9%,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9%、6.8%,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4.8个、0.7个百分点。部分新兴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18年新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32.9%,生物基化学纤维增长235.3%,工业机器人增长310.8%,锂离子电池增长274.6%。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前11个月规模“四新”服务业企业达440家,实现营收增长22.7%。新模式迅猛发展。以现代物流、共享网络为纽带,全行业黏连性越来越高,企业边界模糊化趋势走强,产业链咬合度提升,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圈子”经济、创意经济等新模式迅速成长。邮政业务收入增长22.5%,快递增长39.9%,保持高速增长。新动能加快形成。随着创新驱动战略深化实施,新动能逐步成势,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全市57个项目纳入省项目库,33个项目入选省优项目,532个市库项目完成投资917亿元、开工率达98.6%,华为山东大数据中心、辰欣药业高端制剂等129个项目竣工。全市新增“四上”企业1548家、同比多增418家,新增量居全省第一,“四上”企业总量达7666家。2018年登记市场主体62万户,比上年增加10万户,新动能持续发展壮大。


(四)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发力。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加快补齐经济发展短板,积极应对各类重大风险挑战,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在交通、教育、医疗、环保等方面强化要素保障,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各类风险防控取得积极成效,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较去年年初实现双下降,规模工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4.2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去化周期控制在合理区间,去年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同比下降,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5.52%,投资下降0.4%,均低于规上工业。民生领域短板持续拉长,八成以上可用财力投向民生领域,全年公共安全、文体传媒、节能环保、交通运输、住房保障等财政支出均增长10%以上,继续高于全部财政支出增长水平。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2%、明显高于全部投资增速,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65.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72.9%。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全市经济面临的形势和压力,对谋划和部署明年具有重要意义。受宏观环境趋紧、转型升级阵痛等多重因素影响,去年全市经济呈现先降后升浮动态势,“变”量因素增多,经济运行面临重要关口。


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GDP增速连续五年同比下降,2018年下降1.3个百分点,2017年下降0.9个百分点,2016年下降0.4个百分点,2015年下降1.2个百分点,2014年下降1.4个百分点,经济仍处于惯性下行通道。同时,去年财政、工业、投资、消费下行趋势显现,多领域面临稳增长压力,为资源城市结构性调整增加了难度和不确定性,也为经济质量变革坚实基础带来挑战,经济惯性下行是实现全市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跨越的重要关口。


二是新经济支撑力度偏弱。目前,发展“四新”经济的体制机制、监控管理、配套服务等规范度、成熟度不高,新经济发展较快但体量普遍较小,起步期和成长期占比较大。分布较分散,棋点式多、条块状少,多是无序自由发展态势,纳统难度较大。2017年全市“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2.5%、居全省下游。从储备项目看,去年全市入选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的第一批优选项目个数、总投资额仅占全省的7%和4%。着力发展壮大新经济,是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技术革命、产业迈向“中高端”必须要跨越的重要关口。


三是结构调整面临质变的重要节点。全国全省和7个市均已实现“三二一”结构转变,济宁服务业占比低于第二产业0.6个百分点,仍需要1—2年时间。在实现历史转变的关口期,对转型发展质量要求更高,与“三二一”结构需求相匹配的要素、动力、技术、人员等面临关键大考,尤其是在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三二一”结构转变内涵发生变化,资源型城市实现全面“三二一”的转变仍需要较长时期的调整巩固。


四是区域经济竞争压力明显。2018年全市城镇化率达58.85%,低于全国、全省0.73个、2.33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基础设施配套和服务、教育卫生民生领域、科技创新技术变革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实现高水平城镇化发展压力凸显。淮海经济区20市中,济宁GDP、财政收入、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在10位以后,增长动力明显偏弱。目前淮海各市正处于区域竞争争先进位胶着期,济宁也处于爬坡过坎关键期,对资源、人才、技术的竞争会愈演愈烈,为全市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三、2019年展望和工作建议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对于2019年经济工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贯彻落实“六稳”工作要求,强化财政和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和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开展货币政策定向宽松,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可获得性,提出构建强大的国内市场、发力补足基建短板等系列重大举措将为稳定总需求提供重要保障。山东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七大工作任务、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等举措也将充分释放省内经济活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面临良好的宏观外部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经济发展面临的惯性下行压力依然较大,支撑经济转型发展的要素保障力度有待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工作任务更加紧迫,全市上下必须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坚持稳中求进、以进固稳,持续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向深入。


(一)做好稳定市场预期的工作。应对经济下行走势,树立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比黄金重要,对经济发展前景的良好预期能够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消费和投资热情,激活经济发展的内生发展动力。应推动多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报道中央和省为稳定经济采取的系列政策和国家做强做大国内市场的信心和决心,稳定市场主体的消费和投资预期,确保国家实施的逆周期财政和金融政策在本地得到积极响应和配套跟进。


(二)着力提升新旧动能转换推进水平。继续巩固制造业发展优势,壮大优势产业集群,精准定向扶持骨干企业,精心发掘培育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行业单打冠军企业。增强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类似济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速产业融合,提升新理念、新技术、新管理在产业间的渗透力。紧紧扭住“双招双引”这条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突出招大引强,创新招引路径,努力实现产业链、平台、技术团队等集群式招引,增强招引的“滚雪球”效应。


(三)持续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高标准推进“放管服”改革,理清政府和市场行为边界,着力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和法治环境,强化财税金融等要素保障,畅通民营企业发展的“中梗阻”,激发微观主体活力。适当放宽准入标准,有序引导民营资本通过多种运营形式参与重大基础设施、乡村振兴和重大民生项目等公益事业,强力对接民营企业供给和民生需求,一体推进补齐民生短板和促进民营经济同步发展。


(四)妥善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正确认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结构调整阵痛和主要指标回落回调,防范经济出现过快下滑风险,实现在转型发展中保持平稳运行。积极稳妥做好省市重点风险企业金融风险化解工作,扎实推进“破圈解链”,坚决避免不良担保圈、担保链问题把成长性好的企业拖垮拖死。积极化解环保限产停产、去产能对全市经济造成的短期下行压力,抓住用好绿色发展的大好机遇,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强化资源环境约束,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为高质量发展释放更多资源环境承载力。


(五)全面提速建成淮海中心城市步伐。抓住用好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机遇,在城市交通、产业集群、孔孟之乡、运河文化等方面积极做文章,织紧织密济宁与淮海经济区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加速淮海经济区内智慧和创新资源融合提升,推动本地主导优势产业跨区域加快发展,增强济宁在淮海经济区内的辐射带动力和要素吸引力,努力将济宁打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高地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