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市紧紧围绕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大力发展先进产业集群,深入推进企业精准培育,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改善,总体呈现稳步回升、稳中向好的态势。
(一)工业生产回升有力,新动能加快成长。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两年平均增长8.6%、较年初加快3.6个百分点。从行业看,38个行业大类28个实现增加值增长、增长面73.7%,22个行业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拉动工业增长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7%、占工业比重18.6%,拉动规模工业增长3.3个百分点。工业新动能加快成长,规模以上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增长32.4%,高端化工增长34%,新能源新材料增长32.1%,均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产品看,工业新产品产量持续较快增长,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191%,锂离子电池增长79.4%,半导体分立器件增长68.5%,环保专用设备增长16.2%。从效益看,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3293.45亿元、同比增长25.9%,利润223.71亿元、增长19.7%,营业收入利润率6.8%、高于全省1.4个百分点,工业效益逐步改善。
(二)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重点领域投资有序推进。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6%、高于全省5.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8.1%。民间资本活力增强,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4.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9.7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68.9%、高于全省5个百分点;“四新”投资增长3.5%,占投资比重54.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6.4%、拉动投资增长1.4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9.8%,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2.6%;工业技改投资增长6.6%,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0.6%,分别高于全省5.5个、6.1个百分点。房地产完成投资额535.7亿元,同比增长23.7%。
(三)服务业持续稳定复苏,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04.6亿元,同比增长24.1%。现代物流业支撑作用明显,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120.3亿元、占规模服务业比重40%,增长24.4%、拉动服务业增长9.6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60.7亿元,增长39.4%、高于规模服务业15.3个百分点;卫生和社会工作、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营业收入均增长20%以上。
(四)消费市场逐步回暖,内外循环加速畅通。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4.5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65.8亿元,增长18.9%。分商品类别看,居民生活消费保持快速增长,粮油食品销售额增长18.4%,烟酒、服装鞋帽针纺织品分别增长33.3%、26%,建筑及装潢材料增长43.3%。汽车类销售额增长21.1%、占限上销售额的46%。新消费业态持续发力,化妆品、金银珠宝类销售额分别增长29.3%、49%,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分别增长42.6%、127.3%。外贸外资运行平稳,进出口总额531.3亿元、增长29.7%,其中出口372.3亿元、增长36.6%,进口159亿元、增长16%;实际使用外资额9亿美元、增长16.1%。
(五)财政金融运行稳健,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释放。财政收支总体平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7.5亿元、增长9.3%,税收占比75.5%、较去年同期提升3.9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7.6亿元、增长4.1%,其中民生相关领域合计支出472.9亿元,增长4.8%,占全部支出的77.8%,较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金融市场运行稳健,金融机构各项存款7230.8亿元,比年初增加662.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556.7亿元、比年初增加773.7亿元。市场主体活力持续释放,截至10月底,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1.97万户、同比增长3%;新增“四上”企业791家,“四上”企业达6205家、比去年同期净增1290家。
总的来看,全市经济延续稳步回升、稳中向好态势,利好因素持续积累,发展质效稳步提升。但也应看到,当前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叠加疫情防控、能源紧张、拉闸限电、芯片断供、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稳增长面临多重挑战。下步,要深入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深化助企攀登工作实效,夯实实体经济发展,紧扣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任务目标,持续强化工作举措,创新工作机制,巩固向好势头,确保 “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