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数据 > 统计分析
前三季度全市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信息发布时间:2023-10-30 信息来源:济宁市统计局

今年以来,全市锚定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大局,持续抓牢经济运行,各类措施叠加发力,着力扩内需、提信心、防风险、促发展,经济总体呈现持续向好、好中提质态势,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坚实基础。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163.3亿元、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3.9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1698.2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2011.2亿元、增长6.1%。

一、农业生产总体平稳,主要经济作物提质增量。前三季度,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完成848.1亿元、增长5.3%。经济作物提质增量,全市蔬菜及食用菌产量602.5万吨、同比增长3.4%,其中食用菌产量28.3万吨、同比增长10.9%;瓜果产量95.9万吨、同比增长5.2%,园林水果29.9万吨、同比增长3.1%。

二、工业生产稳中向好,服务业重点领域支撑有力。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从行业看,38个行业21个行业实现增长、比上月增加2个、增长面为55.3%,其中煤炭行业增加值增长14.8%,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4个百分点,持续发挥工业稳增长“定盘星”作用;制造业改善向好,实现增加值增长9.4%、较上月加快3.8个百分点,炼焦、医药、橡胶、水泥、汽车等行业均实现较快增长,合计拉动工业增速4.3个百分点。

1—8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53.4亿元,同比增长9.3%。十大行业中8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0.6%、营业收入占规上服务业比重为41.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1.2%、占17.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10.5%、占16.5%,上述三个行业合计拉动规上营业收入增速7.9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速增长,重点领域投资持续发力。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0%,较同期提升21.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5.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7.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6.7%。从重点领域看,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5.5%,占全部投资的17.7%,拉动全部投资增长5.9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9.5%,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40.6%。民营经济稳定向好,民间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71.5%,其中工业民间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86.5%。

四、消费市场加快恢复,外贸出口增势良好。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5%、比上年同期加快9.2个百分点。从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0.8%。从商品类值看,基本消费品零售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26.2%;升级类商品增长较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9.2%、中西药品类、通讯器材类均增长11.1%;新消费业态持续蓄力,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限上实物商品销售额增长66.4%,新能源汽车增长72.4%。货物进出口总额767.6亿元、比上年增长44.0%,其中出口631.7亿元、增长63.8%。

五、财税收入稳步增长,金融存贷款持续增加。全市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放水养鱼”涵养财源,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0.5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税收收入259.8亿元、同比增长9.7%,占财政收入比重为68.3%、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6.7亿元,增长3.6%,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支出占比分别为25.3%、16.9%、12.2%。金融存贷款余额持续增加,9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874亿元、比年初增加804.5亿元、增长10%;各项贷款余额7336.5亿元、较年初增加926.2亿元、增长14.4%,其中制造业贷款613亿元,较年初增加95.6亿元,增长18.5%。

六、城乡居民稳定增收,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前三季度,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27605元、同比增长7.0%,其中城镇居民35104元、同比增长6.2%,农村居民18498元、同比增长7.8%;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较上年收窄0.0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5%,八大类商品“4升2降2平”,其中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上涨3.0%、教育文化娱乐类价格上涨0.9%、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0.4%、衣着类价格上涨0.1%,居住类、生活永平及服务类与同期持平,食品烟酒类下降0.8%、交通通信类下降3.3%。

总的来看,前三季度全市经济呈现稳中向好、好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发展优势和潜力持续改善,为全面冲刺四季度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应看到,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制约经济持续向好的结构性、周期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完成全年任务仍面临压力。下步,全市要紧盯四季度关键节点,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着力补短板、通堵点、挖潜力、提效能,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等工作,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确保经济平稳健康有序发展。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