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济宁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定粮食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前三季度全区农业经济稳定增长,形势好于上半年。
一、 秋粮生产情况
(一)秋粮生产呈面积增,单产平,总产量增的态势。今年入春以来,在中央一号文件及省市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鼓舞下,济宁市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广大农民适时进行秋作物的田间管理,但由于9月中下旬持续降雨,对全市秋收粮食生产造成一定影响。秋粮生产将呈现面积增,单产平,总产量增的态势。今年全市秋粮种植面积500.8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8.1%;平均单产501公斤/亩,与上年持平,秋粮总产量251万吨,同比增加18.7万吨,增8%。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面积的增加。
从分作物预产情况看,今年全市水稻面积69.3万亩,比上年增加0.4 万亩,增0.6%,单产 559公斤/亩,同比减少57公斤,减9.3%,总产量38.7万吨,同比减3.7 万吨,减8.7%;玉米种植面积381.3万亩,同比增加 40万亩,增11.8%,单产508公斤/亩,同比增6公斤,增1.3%,总产量193.7万吨,同比增22.6万吨,增13.2%;地瓜面积 21.64万亩,同比增0.5万亩,增2.2%,单产616公斤/亩,同比增7公斤,增1.1%;大豆面积26.7万亩,同比减 3.4万亩,减11.3%,单产188公斤/亩,同比增2 公斤,增1.1%,总产量 5.02万吨,同比减0.58万吨,减10.4%。
(二)今年秋粮生产的有利条件及增产原因分析
1、粮食生产的宏观政策环境趋好,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大型农机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农民也实实在在尝到了科学种粮、规模种粮的好处,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农民把种粮作为增收的重要途径。各有关部门从关注农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积极整顿规范种子、化肥和农药市场,理顺供应渠道,确保了秋季农业生产物资的供给,为广大农民创造了良好的粮食生产氛围。
2、秋粮种植面积的增加是今年秋粮增产的重要因素。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粮食价格一直在高位运行,调查显示,2011年,玉米上半年价格为1.1元/斤,三季度涨到1.2元/斤,近期玉米价格略有下降,为1.15元/斤。玉米价格的上涨,种粮效益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另外,随着农民外出务工增加,农村劳动力在家务农数量及时间减少,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种植由于省工省力、国家的扶持政策多而比较效益上升,且不影响外出务工挣钱,从而造成了我市的玉米种植面积出现了大幅度增长。
3、优质高产品种面积和玉米一增四改配套高产技术应用面积继续扩大。在全市农业部门的大力宣传下,加之实施了玉米高产创建、科技入户工程项目,大力推广了优质高产品种和一增四改配套高产技术,玉米优质高产品种种植面积可达全市总面积的80%以上,为玉米高产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大力推广了一增四改高产配套技术。玉米实施直播技术,有效控制了粗缩病的发生危害;据调查,玉米种植密度一般比去年增加了800株左右;80%以上实施了配方施肥,并进行了苗肥、穗肥分次施肥。
4、气候条件总体对秋作物生长有利。今年玉米单产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适宜的气候条件,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个生长期间前期雨水充足,光照适益,有利于玉米茎、叶光合作用的进行和干物质的积累和转化,为玉米的丰产奠定了较好的气象基础;二是幼苗期没有降雨,苗子蹲得好,根系发达,幼苗健壮;三是中期雨量充沛,长势良好;四是由于夏直播面积较大,播期普遍推迟5-7天,粗缩病比去年发生轻,叶斑病和虫害发生程度也比去年轻;五是中后期没有暴风雨,基本没发生倒伏现象。
(三)影响秋粮生产的不利因素。今年的秋粮季生产,虽然有利的增产因素多,但也还存在几个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夏收以来,特别是9月中旬,阴雨天气较往年多,日照时间不足,加上今年阳光中紫外线强度相对不足,光照较往年均值偏少,部分低洼地区玉米出现霉烂、发芽、和秃头现象,对玉米后期生长有一定影响。
2、今年我市水稻出现了大幅减产,主要原因一是前期黑条矮缩病较重,导致苗量不足、穗数偏少;二是后期稻瘟病发生普遍,导致水稻灌浆困难,千粒重下降;三是在影响产量的关键时期稻谷分蘖期,部分稻区在分蘖期出现稻飞虱,引发矮缩病,造成了稻谷无效分蘖,影响了稻谷的产量。
3、农田水利设施陈旧,自身调节墒情水情、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虽然近几年我市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但由于历史上的欠帐太多,现有的投入仍不能解决农业水利基础设施陈旧老化的问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有待加强。今年秋粮生长早期出现轻度旱情,而中后期间我市降雨又较为频繁,由于自身调节墒情水情的能力不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量的增加。
二、前三季度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前三季度,全市农业生产进展顺利,夏收粮食增产,水果产量增长,林业生产保持较快发展,牧业生产平稳,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40.6亿元,可比增长3.4%。其中农业增加值155.9亿元,增长2.8%;林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1.7%;牧业增加值62.8亿元,增长4.2%;渔业增加值13.9亿元,增长5.3%;农林牧渔服务业加值5.5亿元,增长5.0%。
1、粮食总产量夏增、秋增、全年增,实现连续八连增。据统计,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030.04万亩,平均单产473公斤,总产量为487.2万吨。与上年比,播种面积增加36.63万亩,增长3.7%,单产增加5公斤,增长1.1%,总产量增加21.8万吨,增长4.7%,就全年粮食总产来讲,呈夏增、秋增、全年增的态势,自2004年以来连续八年增产。
2、主要经济作物有增有减。今年全市花生播种面积69.8万亩,比上年减少3.4万亩,减4.7%,单产311公斤/亩, 比上年减少2公斤/亩,总产量21.7万吨,减5.2%。花生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我市的花生播种面积90%在东部山区丘陵,由于花生果针下扎期间干旱,不利于花生生长;今年棉花播种面积146.4万亩,比上年减少9万亩,因中后期连阴雨较多,单产比去年减产,亩产皮棉87公斤,亩减7公斤。其有利方面有三:一是幼苗根系发达,植株健壮;二是苗期枯黄萎病比去年发生轻,伏前桃和总结铃数均多于去年;三是棉铃虫等虫害发生轻。不利方面:主要是中后期连阴雨较频,烂桃黑桃较多,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质量。
3、林牧渔业稳步发展。林业生产:前三季度,完成造林19.6万亩,育苗3.36万亩,零星植树837.4万株。畜牧业生产:前三季度,全市生猪养殖行业由于饲料成本大幅上升,以及去年年底及今年天气和动物疫病影响,加之去年异常气候导致仔猪死亡增加,猪肉价格和出栏肉猪价格于3月份起纷纷创出历史新高。由于养殖效益提高,前三季度全市畜牧业生产保持了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全市生猪存栏290万头,出栏447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0%、5.8%;肉类总产量54.8万吨, 同比增长2.0%。渔业生产:按照现代渔业发展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大力实施淡水渔业强市发展战略,渔业经济运行质量呈现良好态势。前三季度,全市渔业养殖面积达到70.9万亩,比去年增长0.9%;水产品产量24.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5%。
(二)农民现金收入和生活消费快速增长。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前三季度,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549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67元,同比增长19.4%。其中:工资性收入3694元,同比增长36%,家庭经营性收入4408元,同比增长11%,财产性收入179元,同比减少17.0%,转移性收入269元,同比增长9.0%;农民生活消费3282元, 比去年同期增加445元,同比增长15.7%。
三、全年农业生产形势展望
展望全年,由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增产、畜禽产品价格继续在较高水平上运行,生猪饲养量增大,农业生产有望继续保持稳妥推进、持续增长的势头,农民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其理由是:第一,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水利改革与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在5-10年内从根本上扭转全市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而且有利于部分农民通过参与水利建设增收。第二,蔬菜、肉蛋等农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农民得到的实惠较多。第三,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逐步好转,以及受益于多年实施的农民培训工程,我市农民创业就业和转移就业收机会明显增多,加之务工工资待遇的提高。从总体上看,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3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50元,增长12%的目标有望超额完成。
审稿:朱传丁 张庆旭 撰稿:乔惠 赵晓静
201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