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数据 > 统计信息
上半年我市经济在困难中前行
信息发布时间:2012-8-7 信息来源:济宁统计信息网

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多种因素影响,我市经济增长持续回落,据省局反馈,上半年我市经济增长9.5%,虽比一季度增幅提高0.3个百分点,但仍处于2009年上半年以来最低点,总体情况距离党委政府工作目标相差甚远。与周边市地相比,经济增速低、总量扩张慢、结构调整步伐不快是当前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增长与周边市地相比处于劣势

上半年我市经济增长9.5%,低于全省0.2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14位,仅高于泰安、济南、威海三市。与周边市地相比,除高于泰安0.2个百分点外,全面低于其他市地,其中低于菏泽3.6个百分点,聊城3.2个百分点,临沂2.3个百分点,枣庄0.2个百分点。与淮海经济区中的苏北五市相比,也处于全面劣势,低于徐州3.7个百分点。

分产业来看,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8%,低于全省0.5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13位,仅高于青岛、菏泽、德州、威海四地。全省有12个市地一产增幅高于4%,其中莱芜市达到7.0%。苏北五市中徐州达到4.9%,位列江苏第3位。

我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0.8%,略高于全省0.1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12位。周边市地中,菏泽达到17.2%,聊城16.4%,临沂15.9%,日照11.8%;德州增幅17.4%,位列全省第一。苏北五市中徐州达到14.8%,位列江苏第4位。

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1%,比全省低0.2个百分点,在全省排第7位。在周边市地中,高于枣庄0.3个百分点,临沂1个百分点,莱芜2.3个百分点。低于菏泽1.3个百分点,聊城1个百分点,日照0.8个百分点,泰安0.4个百分点。苏北五市中徐州达到13.0%,位列江苏第1位。

从总量来看,我市经济总量仍居全省第6位,与第5位淄博市差距97.4亿元,同比缩小43亿元,与第4位潍坊差距扩大了42.5亿元;与第7位东营差距62.5亿元,同比缩小了30.5亿元,与第8位临沂差距93.3亿元,同比缩小9.07亿元,可见在全省中游偏上位置上各市差距均呈缩小之势,相对于东营、临沂,济宁优势明显缩小。与苏北龙头徐州相比,济宁差距更为明显。上半年总量差距达到352.06亿元,相比2010年115.52亿元,2011年279.35亿元,呈逐年扩大之势。

二、工业经济运行困难是制约全市经济的主要因素

分析我市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占56.6%,其中工业占52.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二产业是65.4%,工业是61.3%,可以说工业对济宁经济增长举足轻重。

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11.0%,低于全省0.1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市第15位,是制约济宁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工业生产增长放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21.5%,重工业增长8.6%,呈现“轻”快“重”慢格局,与全国全省趋势一致,即本轮经济调整由重工业开始继而向轻工业传导,由基础产业开始继而向下游工业传导,上半年我市重工业占比达到80%,高居周边各市前列(临沂62%、徐州67%),受重工业拖累也大于其他市地。

二是工业主导产品价格下降较大,挤压利润空间,压缩产品产量。通过对全市48家重点工业企业调研,除电力外,其他主导产品价格普遍下跌,其中煤炭价格各生产企业普遍下调100-200元/吨,水泥价格下调70元/吨,机械产品价格下调3-5%。随着价格下调,各企业普遍调整生产计划,多数企业收入、利润增幅下降,少数企业出现亏损,部分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加大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20种重点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高于10%的仅有6种,其中电力电缆增长225.0%,变压器增长32.1%,布增长16.7%,服装增长13.7%;产量增长低于10%的有9种,其中煤炭增长9.9%,发电量增长5.2%;产量下降的有5种,其中挖掘铲土运输机械下降47.8%,通信电缆下降65.6%,汽车下降62.2%。

三是从税收来看,工业主体税种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增速放缓。上半年国税国内税收增长4.9%,其中煤炭行业增长11.1%,电力行业增长2.6%,机械行业下降37.97%,建材行业增长3.8%,造纸行业下降31.9%,与工业产品产量、产值增长基本同步。

三、第三产业依旧是全市经济增长的短板

上半年我市第三产业同比增长9.1%,占GDP比重32.6%,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0.2%,同比下降5.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不高(2011年占比34.9%,在全省各市居第9位,徐州同期占比达到40.5%),贡献率低一直是全市经济的短板。

一是传统服务业增速较低。交通运输业增长乏力。受工业生产回落和水位下降影响,各项运输业维持低速运转。公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6.5%,水上运输总周转量增长5.6%,铁路运输总周转量增长4.7%,邮政业务量增长11.3%。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增速减缓。从基础数据看,限上批发企业销售额增长15.0%,比一季度下降4.3个百分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增长14.5%,比一季度下降2.3个百分点;限上住宿业营业额同比下降2.7%,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个百分点;餐饮业营业额增长9.3%,比一季度降低1.4个百分点。住宿餐饮增长乏力主要由大中型住餐企业经营萎缩所致。部分大企业季度财务报表显示,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等指标均比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体现了我市大中型餐饮企业盈利能力出现整体性的下滑趋势。反观近邻市地,徐州批发零售业增长15.8%,住宿餐饮业增长15.2%;临沂批发零售业增长15.5%,住宿餐饮业增长18.4%。

二是现代服务业冰火两重天。金融业增势强劲。上半年我市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0%,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5%,金融业营业税增长56.5%,但保费收入仅增长1.0%。房地产业继续下降。上半年我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0.7%。商务服务、居民服务、文化娱乐等营利性服务业低速增长,主要支撑指标营利性服务业营业税同比仅增长4.0%。

四、加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上半年我市经济数据尽管差强人意,但部分数据已显示有缓慢回升之势,6月当月工业、贸易、房地产等增幅明显好于1-5月,但要实现全年目标还需付出极大努力。

一是加大力度促成投资项目转化成生产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1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91.7亿元,增长20.0%;新开工建设项目1990个,竣工项目1822个。今年上半年完成投资899亿元,增长20.6%;亿元在建项目497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12个,同比增加109个。这么多的大项目必将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但从新增“三上”企业来看又存在较大差距。各级要加大力度促使各竣工项目尽快投产、尽早纳入名录库,以期壮大我市经济实力。

二是加大力度促成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我市是重工业城市、能源城市,基础产品占据较大比重,在历次经济调整中都首当其冲受到影响,而与消费有关的轻工业受影响较轻。上半年我市造纸和纸制品业增长22.9%、食品制造业增长13.7%、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5.6%、纺织业增长33.9%、医药制造业增长14.9%,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远高于能源产业、机械制造业,但由于占比较低,对全市工业影响力较小。建议各级应对轻工业加大扶持力度,促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升级。

三是完善考核体系,引导各级加大力度抓实体经济。围绕我市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发展后劲、发展目标完善考核体系,如加强对新增“三上”企业考核,对服务业考核,对职工工资水平考核等,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力促引导各级抓实体经济、抓企业生产运营,为全市实现既定目标增添新的动力。

(审稿:徐伟撰稿:徐冰 魏中齐 徐晶)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