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统计数据 > 统计信息
强力扶持壮大“四上”企业 保障济宁经济稳健发展
信息发布时间:2016-4-14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四上”企业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和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法人单位。“四上”企业采用全面调查方式,通过数据平台向国家实施联网直报。

“四上”企业显著特点是经营规模较大,由于规模大、经济效益显著、对经济发展贡献率高等特点,其发展变化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走势,也是当地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和重要支撑。准确、全面、及时反映“四上”企业发展变化,对科学、有效实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运行监测,具有至关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促进“四上”企业发展壮大,助推济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现就济宁市“四上”企业发展变化情况作一分析。

一、济宁市“四上”企业发展概况

从单位数量看,“四上”企业个数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我市“四上”企业个数逐年快速增加,2015年全市“四上”企业个数达6669个,比2012年(2011年没有统计规模以上服务业,与2011年没有可比性,下同)增加2726个,增长69.1%,年均增长达19.1%。年均增幅最高的为规模以上服务业,达49.9%;其次为工业,年均增幅为19.3%(见表一)。

表一 “十二五”全市“四上”企业增长情况

年份

合计

工业

批零

住餐

建筑

房地产

服务业

2011

3272

1260

1080

279

381

272

-

2012

3943

1551

1069

258

373

274

418

2013

4595

1954

1147

268

392

289

545

2014

6202

2333

1532

297

452

332

1256

2015

6669

2631

1544

290

460

337

1407

年均增长(%)

19.1

19.3

13.0

4.0

7.2

7.1

49.9

从经济总量看,“四上”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四上”企业经济总量在全市经济中占较大分量,是我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市经济发展走势。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013.12亿元,比2011年增加1116.43亿元,增长38.5%,年均增长8.5%。2015年全市工业法人单位14316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单位2631个,仅占全部工业法人单位的18.4%,但在国民经济核算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却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法人单位29664个,限额以上法人单位1834个,仅占全部批零、住餐法人单位的6.18%,但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限额以上批零、住餐增加值却占全部批零、住餐增加值的60%以上。建筑业、房地产增加值全部为资质以内的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最高的为批零住餐业,达17.1%,其次为建筑业,年均增幅为12.7%;年均增幅最低的为工业,仅为4.6%(见表二)。

表二 全市“十二五”分行业地区生产总值情况表

年份

GDP

总量

工业

批零

住餐

建筑

房地产

服务业

规上

限上

2011

2896.69

1395.57

1330

288.12

187.3

140.36

63.42

658.08

2012

3189.37

1514.29

1443.1

330.41

214.8

159.21

70.51

742.98

2013

3501.54

1613.8

1468.6

436.15

283.5

175.93

80.96

775.75

2014

3800.06

1649.66

1501.2

514.92

334.7

215.76

99.97

888.85

2015

4013.12

1670.29

1520

541.4

351.9

226.62

100.92

1006.32

年均增长(%)

8.5

4.6

3.4

17.1

17.1

12.7

12.3

11.2

从单位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偏少,小型企业快速增长。2015年“四上”企业中大型企业83个,占1.2%,比2012年仅增加5个,占比减少0.8个百分点,增长6.4%;中型企业817个,占12.3%,比2012年增加71个,占比下降6.6个百分点,增长9.5%;小微型企业5769个,占86.5%,比2012年增加2650个,占比增加7.4个百分点,增长85%(见表三)。

表三   “十二五”全市按单位规模分组的“四上”企业情况

年份

合计

大型

中型

小微型

合计

工业

建筑业

批发零售

房地产

服务业

合计

工 业

建筑业

批发零售

住宿餐饮

房地产

服务业

建筑业

住宿餐饮

房地产

2011

3272

68

48

4

16

0

0

618

195

69

253

17

84

0

2586

1017

308

811

262

188

0

2012

3943

78

51

4

20

0

3

746

199

84

293

23

111

36

3119

1301

285

756

235

163

379

2013

4595

87

58

7

18

0

4

864

212

114

322

18

158

40

3644

1684

271

807

250

131

501

2014

6202

87

56

8

19

1

3

863

227

135

290

10

153

48

5252

2050

309

1223

287

178

1205

2015

6669

83

52

8

18

0

5

817

200

136

260

12

153

56

5769

2379

316

1266

278

184

1346

从产业结构看,三产成主导力量。2015年末“四上”企业单位中,第三产业占比达53.7%,比2012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46.3%,比2012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2014年我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多项措施积极推进主辅分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2014年末“四上”企业中,第三产业比重达到历史最高点55.1%,比2012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44.9%,比2012年下降了3.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见表四)。

表四 2011年-2015年全市“四上”企业结构情况

年份

合计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绝对数

占比(%)

绝对数

占比(%)

2011

3272

1641

50.2

1631

49.8

2012

3943

1924

48.8

2019

51.2

2013

4595

2346

51.1

2249

48.9

2014

6202

2785

44.9

3417

55.1

2015

6669

3091

46.3

3578

53.7

从行业分布看,服务业占比逐年提高。2015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407家,占全市“四上”企业的21.1%,比2012年提高1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31家,占39.5%,比2011年提高1个百分点,2013年占比最高,达到42.5%;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1544家,占23.2%,比2011年下降9.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企业290家,占4.3%,比2011年下降4.2个百分点;资质以内建筑业企业460家,占6.9%,比2011年下降4.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337家,占5.1%,比2011年下降3.2个百分点。工业占比保持在38%-39%左右,批零、住餐、建筑、房地产占比逐年下降(见表五)。究其原因,受消费热点缺乏,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和网上零售冲击等因素,批发和零售业行业发展有所放缓。住宿餐饮行业受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和国家相关政策影响,经营状况呈现持续下滑,增长动力明显减弱,亏损破产注销企业增多。建筑业、房地产均受经济大环境影响,开工营业企业减少。

表五   “十二五”全市“四上”企业按行业分布情况

年份

合计

工业

批零

住餐

建筑

房地产

服务业

个数

占比(%)

个数

占比(%)

个数

占比(%)

个数

占比(%)

个数

占比(%)

个数

占比(%)

2011

3272

1260

38.5

1080

33.0

279

8.5

381

11.6

272

8.3

-

-

2012

3943

1551

39.3

1069

27.1

258

6.5

373

9.5

274

6.9

418

10.6

2013

4595

1954

42.5

1147

25.0

268

5.8

392

8.5

289

6.3

545

11.9

2014

6202

2333

37.6

1532

24.7

297

4.8

452

7.3

332

5.4

1256

20.3

2015

6669

2631

39.5

1544

23.2

290

4.3

460

6.9

337

5.1

1407

21.1

从经济类型看,内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2015年末,“四上”企业中内资企业6520家,占全市“四上”企业个数的97.8%,比2012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港、澳、台商投资企业64家,占1.0%,比2012年下降了0.3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85家,占1.3%,比2012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在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个数逐年减少,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个数逐年增加。2015年末,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225家,占全市“四上”企业个数的3.4%,比2012年减少113家,下降33.4%;私营企业个数达4794个,占全市“四上”企业个数的71.9%,比2012年增加2708家,增长129.8%(见表六)。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济宁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表六   “十二五”按经济类型分组的“四上”企业情况

年份

总计

内资

港澳台

外商

国有

集体

股份

合作

联营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私营

其他

2011

3272

3171

130

144

33

3

735

115

1836

175

32

69

2012

3943

3813

184

154

41

6

971

136

2086

235

50

80

2013

4595

4454

128

131

24

3

1181

159

2780

48

58

83

2014

6202

6051

115

123

21

2

1344

149

4262

35

64

87

2015

6669

6520

111

114

19

2

1309

141

4794

30

64

85

二、济宁市“四上”企业发展存在问题

1、“四上”企业占全部法人的比重偏低。2015年,全市法人单位数为96639家,其中“四上”企业为6669家,仅占6.9%,低于全省0.4个百分点。我市企业法人单位总量虽大,但以小微企业居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质以内建筑企业、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分别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7.4%、占全部建筑业企业的12.7%、占全部批零住餐企业的5.7%、占全部重点服务业企业6.0%、占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33.6%。

2、“四上”企业中主导经济发展的大型企业偏少。若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量的扩张而非质的提升,就会导致市场主体对外竞争力不强。济宁经济未得到质的提升,根本原因在于起主导作用的大型企业太少。2015年全市“四上”企业中大型企业仅83家,占“四上”企业比重极低。而青岛241家,烟台166家,潍坊157家,临沂118家,威海114家,淄博10家,泰安94家,都多于济宁。具体来看给经济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的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2015年济宁规模以上工业大型企业仅有52家,且生产初级产品企业多,生产名优特新产品企业少,而青岛有89家,烟台104家,潍坊103家,威海88家,临沂71家,淄博63家,泰安57家。现代服务业发展也相对滞后,龙头带动企业偏少,大型服务业企业仅5家,经营性收入超过20亿元的企业仅一家,而青岛大型服务业企业有58家,烟台24家,临沂17家,潍坊14家,泰安11家,淄博10家,威海8家。

3、“四上”企业入统制约条件较多。一方面是“四上”企业申报门槛高,证件不全的单位不能纳入限上企业统计范畴。另一方面我市有相当一部分规模较大的个体户或产业活动单位,经营收入能够达到“四上”企业标准,但由于注册的不是法人单位而不能及时纳入“四上”企业统计范畴;总部在外地的大集团公司在我市开办的分支机构没有进行法人单位登记,也不能纳入限上企业统计范畴,导致很多数据不能依法纳统,致使不能真实反映全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例如:红星美凯龙、佳世客、肯德基等。从2015年年报起,对于非批零、住餐法人单位附营的批零、住餐产业活动单位可以纳入“四上”企业统计,我市也有一些产业活动单位符合纳统标准,例如华瑞园房地产下属的运河城、秀水城、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煤质运销部以及一些工矿、学校、政府附营的食堂等,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及时纳统。

4、建筑业开工企业不足。统计制度规定,建筑业纳入“四上”企业的标准是:具有资质等级并且有施工项目的建筑企业;统计原则是:在法人注册地进行统计。2015年我市有施工项目的建筑业企业460家,比市建委提供的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747家,少287家,也就是说有施工项目的企业仅为61.6%,不到三分之二,多于三分之一的企业都没有工程而休业,外来建筑企业承揽了我市相当部分大型建筑项目。究其原因,外来建筑企业资质等级高,具有较强融资能力和较高技术装备水平、管理水平,在我市建筑行业占据优势。而我市建筑企业由于受资质等级偏低影响,以及整体技术力量薄弱等原因,在省内外大型工程招标竞争中达不到准入条件,缺乏应有竞争力,丧失了一些应有的发展机遇,影响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壮大,导致休业企业增多,大大影响建筑业产值统计。

5、部分“四上”企业发展后劲乏力。全市2015年共申报纳入单位1022家,退出“四上”库的企业600家(不包括工业第二批达不到标准的企业,目前国家还没有将达不到规模以上标准的企业退出),退出单位比2014年增加275,增长84.6%,其中“四上”不达标准退出的企业243家(由“四上”转为“四下”),占退出企业的40.5%,比2014年不达标准退出企业多81家,增长50%。究其原因一些企业受“三去、一降、一补”及融资难、用工难等大环境影响,导致企业经营困难。

6、“四上”企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尽管各县市区加大对“四上”企业重视和培育力度,但由于各县市区的经济水平悬殊太大,“四上”企业发展很不平衡。从存量看,2015年末6669家“四上”企业中,三区两市“四上”个数为3742家,占“四上”企业的56.1%,其他七县一区仅占43.9%。总量最多的是邹城市1177家,占17.6%;其次是任城区791家,占11.9%;其它依次为:高新区654家,占9.8%;兖州区580家,占8.7%;曲阜市540家,占8.1%;金乡县480家,占7.2%;汶上县460家,占6.9%;微山县442家,占6.6%;梁山县422家,占6.3%;泗水县397家,占6.0%;嘉祥县386家,占5.8%;鱼台县316家,占4.7%;太白湖新区24家,占0.4%。从增量看,2012年至2015年,年均增长最快的为太白湖新区,增长44.2%,其次为鱼台县,增长37.7%;其它依次为泗水县32.4%,汶上县30.3%,高新区29.7%,嘉祥县24.3%,微山县20.3%,曲阜市20.1%,梁山县19.9%,邹城市18.1%,金乡县17.6%,兖州区13.5%,任城区3.3%(见表七)。

太白湖

2011

694

333

163

93

230

138

182

115

209

293

605

213

4

3272

2012

717

397

254

121

295

201

208

171

245

312

714

300

8

3943

2013

798

435

296

168

313

241

250

200

275

378

852

377

12

4595

2014

848

569

441

278

433

321

393

321

389

488

1069

624

28

6202

2015

791

580

442

316

480

386

460

397

422

540

1177

654

24

6669

年均

增长(%)

3.3

13.5

20.3

37.7

17.6

24.3

30.3

32.4

19.9

20.1

18.1

29.7

44.2

19.1

三、加快全市“四上”企业发展几点建议

“四上”企业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要实现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加快“四上”企业发展步伐,必须将“四上”企业培育作为转变方式、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要不断完善机制,强化扶持,狠抓培育,力促更多的企业进入统计范畴,以此稳增长、优结构、扩总量。

(一)抓好调查摸底,增加“四上”企业数量。一是重点对从事工业、批零住餐业、建筑业、房地产业及其他服务业的企业法人进行调查摸底,把达到规模以上、限额以上或资质以内标准的企业纳入报表统计范围,做到应统尽统。二是对从事工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及其他服务业经营活动的大个体户及产业活动单位进行调查摸底,积极引导达到“四上”标准的大个体户、产业活动单位转变为企业法人。三是工商部门在办理招商引资项目及为总部在外地的大集团公司在我市开办的分支机构注册登记时,把分支机构作为最低一级法人处理,积极引导其办理法人登记。四是明确培育任务。深入推进商事登记“三证合一”改革,实现事前审批与事中、事后监管并重,建立完善“四上”企业培育名录库,并根据企业规模大小分阶段制定培育方案,将符合条件且具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培育对象,落实培育措施,特别关注新增企业运行情况。继续将全市“四上”企业培育任务下达到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按各自职能,通力配合,确保“四上”企业培育工作达到预期效果,以实现全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二)做大做强重点企业,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我市大型企业偏少,在52家规模以上的大型工业企业中,煤炭开采业17家,占三分之一。企业规模小,经济总量不大,规模效益相对较低,缺乏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影响作用的龙头企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之一。要改善企业规模效益低,发展落后的现状,就必须对为数众多但效益较低的小企业实施重大调整措施,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市场作用,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骨干企业为支撑、中小企业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成长促进机制和退出机制,加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服务,重点支持一批市场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集群。

(三)继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四上”企业库的结构。全市大型服务业仅5家,其中现代服务业2家,占重点服务业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市大力推进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的进程中,因势利导,积极引导服务业企业走“集聚发展”和“专精特新”之路,既要大力提升强项的传统服务业,更要加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突破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融合,可持续发展。要重点发展关联性强、外向度高、附加值大、仍有提升空间的服务业,如旅游业、休闲产业、会展业、知识型以及创意性产业等。

(四)优化结构,拓宽建筑业领域。建筑业企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提高就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建筑业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整个行业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壮大建筑业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针对我市缺乏建筑业龙头企业、大批资质建筑业不能承揽工程而休业的突出问题,政府应着力培育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对整个行业实行培育大型龙头企业、优化中型企业、发展专业企业并举的政策措施,发展一批有明显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努力开拓高端市场和域外境外市场,实现全行业的市场升级和业务升级。

(五)出台优惠政策,促进区域共同发展。针对各县市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建议市委、市政府要重点关注一些落后地区,包保不发达地区,并根据各县市区产业发展优势,出台各项优惠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新企业、新项目,助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落后地区。同时各县区要将“四上”企业培育入库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研究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好落实,靠实责任,细化措施,强力推进,及时调整“四上”企业培育对象,完善扶持发展各项措施,切实推动“梯级培育、转型升级”工作。从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加强“四上”企业培育入库工作,使“四上”企业培育发展既增数量、又扩规模,推动区域经济快速稳定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印〗 〖关闭窗口〗